Site logo

从追求到超越:理解痛苦的根源与解脱

创建于:2025年5月10日

追求即是受苦。不追求便无苦。受苦就是受苦。不受苦便无苦。——肯·威尔伯
追求即是受苦。不追求便无苦。受苦就是受苦。不受苦便无苦。——肯·威尔伯

追求即是受苦。不追求便无苦。受苦就是受苦。不受苦便无苦。——肯·威尔伯

追求与痛苦的本质联系

肯·威尔伯点出了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命题:所有的追求都孕育着痛苦。无论是对物质的渴望,还是对成就或情感的希冀,只要有执念,心中就会生出不满足与焦灼。这一观点与佛学中的“欲望即苦”不谋而合,提醒我们追寻之路常伴着焦虑和失落。

停止追求,终结痛苦?

紧接着,他强调:若不执着于追求,痛苦自会消散。诚如禅宗所言,“无所得”即是最大解脱。生活中,我们往往因为过于执着于结果,才在过程里不断受苦。一旦放下,内心的平静油然而生,这种境界常被视为通向幸福的门径。

正视痛苦本身

然而,威尔伯并未否认痛苦作为感受的现实存在。他直言:“受苦就是受苦。”痛苦无须美化或逃避,其本身即是体验,是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《罪与罚》中的主人公一样,直面苦难反而让人成长和觉醒。

消除痛苦的可能性

威尔伯进一步说明:“不受苦便无苦。”这句看似自明,却包含着深刻的启示:摆脱痛苦的真正方式,并不是逃避外界刺激,而在于内心的转变。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就曾主张,幸福不在于获得更多,而在于减少渴望。

从觉知到自由的路径

承接上述观点,觉察到追求与痛苦的因果关系,便是自我解放的第一步。许多心理学家如埃克哈特·托勒在《当下的力量》中强调,专注于当下、减少对未来的执念,是走出痛苦循环的关键。因此,走向自由,并非拒绝一切,而是理解和超越追求带来的苦与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