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动摇稳答的提问之道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提出那个会动摇你自以为稳妥的答案的问题。——扎迪·史密斯
提出那个会动摇你自以为稳妥的答案的问题。——扎迪·史密斯

提出那个会动摇你自以为稳妥的答案的问题。——扎迪·史密斯

从“稳妥”到“可动摇”

这句话提醒我们,知识的稳定往往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稳定。真正的进步不是再给已有答案加一层包装,而是敢于发问:如果前提错了呢?因此,提问的目标不是礼貌地补充,而是定位那些可能松动根基的缝隙。正因如此,动摇并非破坏,而是为更坚固的理解腾出空间。

反诘传统的源头

在哲学传统中,这种“动摇”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。柏拉图《申辩》(公元前399年)呈现了他的反诘法:通过连续追问,把“自以为知”的确定感剥落,逼近“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”。由此我们看到,问题不是为答案服务,反而让答案经受火炼。顺着这一线索,科学方法的兴起也继承了同样的怀疑气质。

科学中问题的锋刃

波普尔在《科学研究的逻辑》(1934)中主张以可证伪性区分科学与非科学:好问题应瞄准理论最脆弱的部位。1919年爱丁顿的日食观测便以弯曲的星光挑战牛顿,引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。由此可见,能动摇旧答案的问题,才会打开新世界的门;而这扇门一开,随之而来的,往往是方法与视野的重塑。

心理舒适与偏误的阻力

然而,心智并不天然欢迎动摇。费斯廷格在《认知失调》(1957)指出,人们倾向于维护自洽而回避反证;沃森的选择任务(1966)更显示我们偏好“验证”而非“证伪”。因此,关键不是再搜集支持证据,而是设计能穿透确认偏误的问题,例如:哪条数据若成立,将迫使我放弃当前立场?这类问题把不适感转化为进步的踏板。

文学与公共讨论中的试探

回到文学与公共讨论,扎迪·史密斯在演讲“Speaking in Tongues”(2008)谈到多重声音的价值,借奥巴马切换语域的例子,呼吁在差异中开展对话。这与她的写作一脉相承:《Feel Free》(2018)多篇随笔以质疑的腔调拆解“看似稳妥”的文化判断。由此可知,好的提问也是一种风格——既优雅,又不退让。

把问题化为技艺

因此,实践上可从四个动作入手:其一,列出隐含前提,并逐一提出“如果相反会怎样”;其二,最强钢人化对手观点,直到它能动摇你才算完成;其三,进行“逆向验证”与“事前验尸”(Gary Klein, 2007);其四,设定“可反转的判定标准”。当这些问题彼此衔接,答案也就从自稳走向自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