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惑时 请选择 那条 能成就他人 的 路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当抉择令你困惑时,选择那条能成就他人的路。——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
迷雾中的道德指针
首先,博尔赫斯的告诫像迷宫中的指针。当岔路使人驻足,他提醒我们把视线从自我转向他者。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(1941)中的迷宫并非要人原地打转,而是逼迫读者承认:在无穷可能里,意义来自选择的伦理取向。于是,“成就他人”的标准,成了穿越迷雾的线索。
古典回响与共同体智慧
顺着这条线索看,古今回响相互印证。孔子在《论语·雍也》中说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这与博尔赫斯的路标不谋而合:当我们以他者为坐标,个人的达成反而更稳健。非洲哲学中的Ubuntu亦云,“我之为我,以我们为我们”(Desmond Tutu, 1999),强调共同体中的相互成就。
决策心理学的减法逻辑
再者,心理学解释了为何这种抉择能减轻困惑。选择过载会放大犹豫与后悔(Iyengar & Lepper, 2000),而把选项重构为“谁将因此受益”,能缩短权衡路径。研究显示,利他行为提升意义感并降低反刍,进而让决策更果断(Aknin et al., 2013)。换言之,面向他人的框架,既清晰又宁静。
领导与设计的制度化路径
与此同时,领导与设计领域把此原则化为制度。服务型领导主张“以服务为先”(Greenleaf, 1970),把资源与话语权让渡给被带领者,组织因此扩容能力。开放协作也如是:维基百科(2001)与开源社区,通过降低参与门槛与赋能贡献者,证明“成就他人”能形成自我强化的生态。
把抽象原则化为日常抉择
由此出发,日常抉择可化繁为简:我这一步是否扩展了他人的选择集?是否让他们更快成长而非更依赖?是否建立了可复制的能力而非一次性的施予?以及,若十年后回望,我是否愿为今天赋能的那个人署名作证?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,迷雾常自散去。
利他需要边界与节奏
然而,成就他人并不等于自我消耗。没有边界的奉献易致倦怠,甚至反噬初衷。倦怠研究提醒我们,持续的高负荷与低控制感会侵蚀意义感(Maslach & Jackson, 1981)。因此,合理的界限、透明的期望与可持续的节奏,是让利他之路走得更远的护栏。
回馈效应与长远成就
最终,回到起点我们会发现,这是一条回馈之路。社会网络的信任与互惠,让“成就他人”在长期成为“成就自己”。组织行为学者Adam Grant在《Give and Take》(2013)指出,设定边界的“给予者”往往获得最长久的成功。于是,迷宫不再令人惶惑,因为出口恰在他者的光亮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