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必完美,仍可成为好人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既然你不必完美,你就可以成为好人。——约翰·斯坦贝克
命题的逆转力量
斯坦贝克的句子把道德想象倒转:与其把善等同于无瑕,不如承认人的有限。完美主义常把注意力锁在自我评判与恐惧失误上,结果是迟滞与退缩;而当我们放下“必须完美”的枷锁,才腾出精力去回应他人的需要,做出哪怕不尽周全却及时的善举。正因如此,不完美不是善的敌人,反而是善的起点。接下来,让我们看看这条脉络如何在他的小说人物中具体化。
文学中的不完美善良
在《人鼠之间》(1937)中,乔治面对莱尼造成的伤害与社会的残酷追捕,选择亲手结束朋友的生命;这一伦理困境并不洁白无瑕,却浸透怜悯:在无好选项中,他尽力把伤害降到最低。同样,《愤怒的葡萄》(1939)里的马·乔德在饥饿与流离中仍与陌生人分食;《伊甸之东》(1952)里,李以“timshel——你可以”为核心,肯定人即使有阴影也能选择向善。这些人物不完美,但他们的选择让善在裂缝中发光,由此我们转向伦理学的更广阔视角。
德性伦理的中道视角
亚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中将德性界定为在过与不及之间的中道,需要通过反复实践而成;换言之,善不是一次性达到的绝对标准,而是日常反复作出较好的选择。若把“完美”当作入场券,人们便因惧错而不敢练习;而当标准转为“下一步更好”,行动就变得可能且可持续。从这个角度看,斯坦贝克的命题与德性传统相契:解除完美压力,正是让德性得以培养的前提;沿着这一线索,现代心理学的实证也给出呼应。
自我同情与成长心态
克里斯汀·内夫关于自我同情的研究(Neff, 2003)显示,承认不完美并以善意对待自己,会降低羞耻与防御,提升承担责任与助人意愿。卡罗尔·德韦克的“成长型思维”(Dweck, 2006)进一步表明:把能力视为可发展,能鼓励人从错误中修复,而非掩饰。由此可见,“不必完美”不是为失误开脱,而是提供修复的心理条件。把镜头再拉远,我们会看到这一逻辑也塑造着公共生活。
社会视角下的寻常美德
迈克尔·伊格内季耶夫在《寻常美德》(2017)描绘社区如何在不完美的制度与现实中,以相互信任与宽容维系秩序;斯坦贝克笔下尘暴年代的移民营也如此:资源匮乏,却通过互助与公平分配守住尊严(参见《愤怒的葡萄》)。因此,良善不仅依赖个人的德性,还取决于允许犯错与改正的社会结构——如第二次机会的招聘实践与可及的修复性机制;容纳不完美,使善得以在集体层面运作。顺着这一点,我们落回到具体的日常实践。
从羞耻走向责任
在个人层面,路径往往是:先如实承认限制与过失,再作出可执行的小承诺,并在伤害处进行补偿与修复;过程中保持他者导向,让“是否完美”让位于“是否有用”。正如《伊甸之东》中的“你可以”,选择总在眼前——不必等待自己无懈可击;当我们用这种姿态反复实践,善便从一次次不完美的动作中积累为可靠的品格,而这正是斯坦贝克所指出的自由:解除完美的羁绊,好人于是可以被做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