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确定中 以固执之心 冒险拥抱 喜悦 在尘世 抵达清明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我们必须冒险去拥抱喜悦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固执来接受我们的快乐。——杰克·吉尔伯特
喜悦的悖论
起初,吉尔伯特提醒我们:真正的喜悦并非轻易可得,它要求我们承受被误解、被指责麻木乃至被现实打脸的风险。因此,“冒险去拥抱喜悦”并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一种在世界仍未完美时的选择姿态。进一步说,他要求的“固执”,正是对内心明澈的坚守——当愤怒更易聚焦、犬儒更易流行,我们仍要有力而温柔地对自己宣告:快乐到来时,值得被接纳。
诗句的来处
这些话出自Jack Gilbert的诗作“A Brief for the Defense”,收录于《拒绝天堂》(Refusing Heaven, 2005)。诗中写道:“We must risk delight… We must have the stubbornness to accept our gladness in the ruthless furnace of this world.”他沿途指认苦难:在加尔各答的街角、在贫困的村落,仍有笑声与晨光;这并非否认苦难,而是为人之为人的完整性辩护。因而,诗句不只是抒情,更像宣言:即便世界炽烈无情,喜悦也不是奢侈的谎言,而是抵抗的证据。
伦理的辩护
转入伦理层面,拥抱喜悦并非对他者苦难的冷漠。相反,它让我们保有行动的能量。加缪在《西西弗神话》(1942)主张“反抗”的清醒喜悦,正是对荒诞的积极回应;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意义来》(1946)记述,哪怕身处集中营,人仍可在微小选择中维护尊严。这些见证表明:承认喜悦不是免罪符,而是见证责任、伸手相助的燃料。由此,吉尔伯特的“固执”成为一种道德韧性。
心理学视角
从心理学看,积极情绪具有“开阔—建构”效应:Barbara Fredrickson(2001)发现,喜悦能拓展注意与思维,进而累积社会与心理资源。与此同时,“享乐适应”(Brickman & Campbell, 1971)显示我们会麻木于好事,因此需要自觉练习去“接受”快乐,免于让它悄然流失。再加上Seligman的“积极心理学”研究(2011),我们看到喜悦并非轻浮,而是恢复力与创造力的助推器,恰可支撑长期的担当。
风险的具象
然而,何为“冒险”?1992–1996年的萨拉热窝围城中,大提琴手Vedran Smajlovic在废墟间演奏的影像,恰是一种无声的回答:在炮火里奏出一段旋律,是把生命从恐惧手中夺回。同样地,更日常的场景也含风险:在坏消息刷屏的夜晚,关掉手机,认真品一口热茶;或在焦虑蔓延的办公室,对同事的好意报以笑意。这些微小的愉悦,都是对虚无的温和反叛。
实践的路径
因此,培养“接受快乐的固执”需要训练。其一,建立日常的见证:每天记录三件微小好事,让注意力学会停驻(Sonja Lyubomirsky, 2005)。其二,设下信息界限:为“灾难刷屏”设定时段,保留感受喜悦的心理空间。其三,延长停留:当好事出现时,刻意驻足10–20秒,让体验在体内沉降(Rick Hanson, 2013)。最终,这些微习惯彼此衔接,使我们在风浪仍在时,依然能以温柔的倔强抵达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