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到场的人 共同 创造 明日 的 未来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未来是由今天到场的人创造的。——纳瓦尔·萨达维
到场的真正含义
首先,萨达维这句话将未来从抽象拉回到当下的姿态:‘到场’不仅是身体在场,更是注意力、责任与风险的在场。正如萨达维在《零点上的女人》(1975)中的人物所示,选择出现本身就是对秩序的挑战。 因此,我们回望历史,能看到一次到场如何撬动结构。
历史回响:一次站出来
随后,罗莎·帕克斯在1955年蒙哥马利公交上的‘不让座’是一种到场。她的静坐触发了381天的抵制行动,促成最高法院判决废除公交种族隔离。这表明,个体到场与集体组织相互成就。由此,我们走向当代广场与屏幕交织的场域。
广场与平台的联动
接着看2011年开罗塔里尔广场,社交媒体将零散的不满汇聚为可以被看见的‘到场’,而帐篷、后勤与自我管理则把线上声量转化为线下秩序(Tahrir Square, 2011)。经验表明,仅有‘发声’不足,必须把点击变为脚步,把关注变为持续值守。下一步,为什么这一转化在心理层面有效?
心理机制与自我效能
进一步说,行为科学发现小行动能放大全局感。班杜拉《自我效能》(1977)强调掌控感来自可见的成功体验;而‘得寸进尺’效应显示一次微小承诺会引发更深的参与。于是,到场能由外在日程变为内在身份。意识到这一点,我们也须正视:并非人人都能轻易到场。
门槛、公平与照护
然而,照护劳动、通行成本与安全风险让许多群体被排除在场外。萨达维一生关注女性在体制中的隐形负担,她的医生与作家身份记录了这种不平等。解决之道包含提供托育与交通补贴、保障集会安全,并让异议者免受报复。 正如 bell hooks《女权理论》(2000)所述,运动应从边缘出发设计参与,让到场成为可能而非特权。于是,参与不止靠热情,还要靠制度。
把热情嵌入制度
顺势而下,参与式预算将‘到场’变成年度流程:波尔图阿莱格里(Porto Alegre, 1989)让居民直接决定公共支出,长期提升了弱势社区的基础设施。同样,爱尔兰公民议会(2016)通过随机抽签与专家证据,使敏感议题的讨论得以稳步推进。由此,个体出席被放大为可持续的公共决策。接下来,是把它落到我们的今天。
把今天变成未来的杠杆
最后,实践可以从一小时开始:去参加一次社区会议,或为同事的提案到场背书;再设定节律,如每周固定的志愿时段,并与三五伙伴建立互相提醒的‘到场盟约’。同时,记录每一次小胜利并公开反馈,让他人的到场获得回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