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自由的功能 在他人身上 实现解放 的伦理 责任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自由的作用就是让他人获得自由。——托妮·莫里森
自由的作用就是让他人获得自由。——托妮·莫里森

自由的作用就是让他人获得自由。——托妮·莫里森

从自我解放到他者关怀

莫里森这句话将自由从“拥有”转为“功能”:它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,是延伸到他人处的行动。只有当我的解放能够扩展为对他者境遇的介入,自由才具公共意义。因此,我们需要把个人经验与公共责任相连,进而追问:历史上,自由如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而放大?

历史回声:自由的连锁反应

纵观历史,解放总以连锁反应显现。弗雷德里克·道格拉斯在《七月四日对奴隶意味着什么?》(1852)直指个体庆典在他人桎梏面前的空洞;而范妮·卢·哈默在民权运动中宣告“无人自由,直到人人自由”(1968),把自由从私益推向共同体。正因如此,我们才更能理解莫里森为何强调自由的“作用”。接着,看文学如何让这种作用可见。

文学证词:莫里森的解放叙事

在《宠儿》(1987)里,记忆与母性迫使人物将“解放”从生存扩展为彼此承担;《所罗门之歌》(1977)则以寻根之旅,示意自我救赎需回返社区。而在《在黑暗中玩耍》(1992),莫里森剖析美国文学中“非裔想象”的被消隐,提示语言亦能囚禁或解放。由此可见,话语本身就是通往自由的工具,这把钥匙通向教育现场。

教育与语言:解放的方法论

教育理论呼应这一点。保罗·弗莱雷《被压迫者教育学》(1970)主张对话式学习,让受教者成为历史的共同作者;bell hooks《跨越藩篱的教学》(1994)强调以爱与批判性为课堂动力。莫里森在诺奖演讲(1993)更指出语言“可以使人降格,也可以使人挺身而立”。因此,若要让他人获得自由,我们须把解放方法嵌入制度与结构。

结构性变革:把自由写进制度

自由若停留在感召,将被结构抵消;故需要制度化。选举与参政如《投票权法案》(1965)保障发声;《世界人权宣言》(1948)确立免于恐惧与匮乏的权利;劳工、教育与医保安全网让选择变得可行。在数字时代,隐私与加密技术、开源协作亦扩展公民能动性。由此,个人善意被放大为可持续的公共能力。

实践路径:把他者置于中心

落到实践,路径清晰而可操作。其一,主动“让位”:把话筒、版面与资源交给被边缘者;其二,结成互惠的导师与资金网络,确保机会可达;其三,参与政策倡议与工会、社区组织,将个体热忱转化为集体杠杆。如此行动相扣,才能把自由由“我的故事”转为“我们的传承”。

代际传承与希望的循环

最终,自由是一种代际循环:上一代的开门,成为下一代的路。W.E.B.杜波伊斯《黑人的灵魂》(1903)以“双重意识”揭示挣扎如何转换为洞见;社区的口述史与纪念实践同样把痛苦加工为方向。当我们以他人的可达性来衡量自己的自由,莫里森的命题便完成了闭环:解放他人,正是在延续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