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晦暗中 识别使命 以行动完成 不作背叛 一代人的选择 拒绝冷漠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每一代人都必须在相对的晦暗中发现自己的使命,完成它,或者背叛它。——弗朗茨·法农
每一代人都必须在相对的晦暗中发现自己的使命,完成它,或者背叛它。——弗朗茨·法农

每一代人都必须在相对的晦暗中发现自己的使命,完成它,或者背叛它。——弗朗茨·法农

命题的核心与道德的两难

首先,法农在《地球上的受苦人》(1961)提出“相对的晦暗”(opacité relative),强调每一代人都在信息不全、风险未卜的处境中被历史召唤。所谓“使命”,并非预先写好的剧本,而是人群在冲突与期盼之间逐步辨认出的共同任务。正因此,完成或背叛不仅是结果之分,更是道德姿态。它要求我们承认不确定,却不以不确定为借口。紧随其后,法农将“背叛”定位为对公共解放的拒绝:当一个时代的少数人以稳定与特权名义冻结多数人的希望,背叛便开始成形。

不确定中的发现:行动先于清晰

进一步看,“在晦暗中发现”意味着清晰常常来自行动本身。哈娜·阿伦特在《人的境况》(1958)指出,公共行动揭示“谁在场”以及“我们正在做什么”;也就是说,行动制造可见性。类似地,金·卢瑟·金在《伯明翰监狱来信》(1963)提醒,我们等待“更便捷时机”的倾向,本身就是延宕正义。因而,使命的识别并非先知式的洞见,而像是在迷雾中步行:每一步都让前路加一点亮。这种“行走—辨认”的节奏,避免了空洞的口号,也防止因过度分析而瘫痪。

历史回声:去殖与“背叛”的分叉

回到历史现场,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展示了使命与背叛的岔路。法农警惕“民族资产阶级”在独立后复制殖民式掠夺,《地球上的受苦人》(1961)直言若不进行社会改造,政治解放会被空壳化。与之相映,纳尔逊·曼德拉在《漫漫自由路》(1994)回忆监禁岁月时强调,解放必须同时重建制度与尊严,否则胜利会在日常不平中被消耗。换言之,历史并不会自动兑现使命;它把选择放回人们手里:要么将革命的能量转化为包容的公共品,要么让新旧特权在沉默中达成交易。

意识的培育:从教育到组织

转而看“如何完成”,保罗·弗莱雷在《被压迫者教育学》(1970)提出“意识化”(conscientização):通过对话把私人困境转译为公共议题,从而催生行动的能力。20世纪中叶巴西的识字圈实践表明,当人们以自身语言讲述日常压迫时,组织就从相遇中诞生,使命也从叙事中聚焦。与此呼应,法农在精神科工作经验中看到创伤如何破碎主体,而互助与参与又如何修复它们。由此可见,完成使命并非英雄主义,而是耐心地搭建平台、语言与团结,让“我们”成为可能。

知识的边界与范式的转折

与此同时,晦暗并非敌人,它常是创制之源。托马斯·库恩在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(1962)指出,旧范式无法解释的新异象会累积成危机,进而引发转变。社会亦然:当旧叙事解释不了新痛感,人们会用新词汇组织新实践。阿伦特在《论革命》(1963)强调,公共自由在共同开创中出现,而非在技术官僚的确定性里。因而,面向晦暗的正确姿态不是回避,而是用小规模试验与公共讨论拓印未来,例如阿雷格里港的参与式预算(1989)让市政优先级在对话中清晰。

当代回响:气候、科技与跨代盟约

因此,法农的命题在当下再次清晰:气候危机要求在不完全信息下快速、公平地减排与适应;格蕾塔·通贝里倡议的“学校气候罢课”(2018)以持续行动把抽象科学转为可见政治。与此同时,数字平台与人工智能重塑权力与劳动,《剑桥分析》事件(2018)提示我们在治理与隐私之间重新立法与组织。更广泛地说,全球南方的债务与气候损失赔偿议题正在重写“公平”的内容。每一代人都要回应自己的晦暗,而我们的衡量标准依旧朴素:是否把更多人带进未来,还是把他们留在阴影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