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触与变的共生循环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会改变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会改变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会改变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
互变的箴言

首先,这句箴言将改变从单向推动改写为双向缠绕。巴特勒在《播种者的比喻》(1993)以“地种”教义写道:“唯一持久的真理是改变”,又曰“神即改变”。当我们触碰世界时,不是雕刻在惰性的石头上,而是在活体上行事;而活体会反弹、吸收、重塑我们最初的用力。于是,主体与对象在往复中互成。

反馈回路的视角

接着,从系统视角看,这是一条反馈回路的法则。Donella Meadows《系统之美》(2008)展示了强化与平衡回路如何把微小干预放大或抵消;而诺伯特·维纳《控制论》(1948)则解释了信息回授如何反过来校正行动。我们每一次“触”,都会在网络中激起涟漪,再通过反馈抵达我们自身,改变我们的偏好、能力与边界。

文学见证的互塑

再看巴特勒的小说《亲缘》(1979)。女主达娜为了确保祖先存活而不断穿梭时空;她拯救他人,也被那个奴隶制世界深刻改造,最终带着断臂回到当下。这个身体性的印记昭示:干预不是无痕的善举,而是自我—他者共同受形的过程。因而,救与伤、愿望与代价,常常并生。

伦理与意外后果

同时,这一互变结构提出了责任伦理。汉斯·约纳斯《责任原则》(1979)主张在技术行动前预想最坏后果,以守护脆弱者与未来者。基因编辑、气候工程与城市更新都可能“改好”一处却迁移风险于他处。因此,介入应伴随可逆性设计、透明评估与受影响者参与,让被改变者也能改变方案。

媒介技术的反向塑形

更进一步,在媒介与技术层面,互塑尤为明显。麦克卢汉《理解媒介》(1964)所言“我们首先塑造工具,随后工具塑造我们”在算法信息流中成为日常:我们点击、转发、训练模型;而推荐系统回馈的注意力结构又重构我们的情绪、议题与时间。触键即触己,使用即被用。

实践方法与自我校准

因此,实践上需要把互变内化为方法。以小步试验—快速反馈—迭代调整为节律,先绘制利害相关者地图,再设定安全阈值与退出机制;同时记录自我变化,警惕目标漂移。正如“地种”提醒的:与其对抗改变,不如与之共谋其形。我们改变世界的方式,终将成为世界改变我们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