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 相互 改变 中 看见 唯一 恒常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改变它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唯一恒常的真理是变化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改变它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唯一恒常的真理是变化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
你所触及的一切,你都改变它。你所改变的一切,也会改变你。唯一恒常的真理是变化。——奥克塔维娅·E·巴特勒

巴特勒的第一原理:神即变化

首先,这句箴言出自巴特勒《播种者的比喻》(1993),其“地种”信条中的核心命题是“神即变化”。主人公劳伦·奥拉米纳将变化视为终极规律,并据此组织行动:通过塑造、被塑造的循环,人以微小选择撬动未来。 这个开场不只是形而上宣言,更是方法论。它提示我们:触碰世界的同时也在重塑自我,因此责任与能动性被同时放大。

哲学回声:万物流变的传统

继而,这一观念与古典哲学遥相呼应。赫拉克利特的碎片写道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”(约公元前500年),而《易经》以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概括通达之道。变化并非混乱,而是生成秩序的条件。 由此,巴特勒的现代神学与古老智慧同频:把握变化,才能在流动中建立稳定的意义。

科学视角:演化与反馈回路

与此相呼应,科学为“相互改变”提供机制图景。《物种起源》(1859)显示环境选择塑造物种,反过来物种也改写生态位。维纳《控制论》(1948)揭示反馈回路:恒温器、生态捕食—被捕食关系,皆以感知—调整来维持或放大状态。 贝特森《心智的生态学之步》(1972)进一步指出,信息流把系统彼此联结,任何干预都会通过回路返回干预者。这正是“你改它,它改你”的技术版注脚。

社会共塑:城市与技术的互作

进一步看,社会与技术亦在共塑。雅各布斯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(1961)描述“人行道芭蕾”,市民重构街道,街道回过头来训练我们的日常节奏。 类似地,开源世界如《大教堂与集市》(1997)显示:社区塑造代码风格,而代码工具链反过来定义协作方式。我们改造基础设施,基础设施也在悄然改造我们。

伦理转向:改变他者也改变自我

因此,问题转向伦理:既然改变他者会反噬自我,我们该如何承担后果?麦克卢汉《理解媒介》(1964)提醒:“我们塑造工具,随后工具塑造我们。”行善的手段、激进的策略,都会内化为人格与制度的惯性。 金的《伯明翰监狱来信》(1963)则示例了另一条路:在抵抗不义时保持手段与目的的一致,使改变外部的同时,不背叛我们希望成为的人。

实践法则:与变化合作的方法

最后,走向实践,关键在与变化合作而非对抗。敏捷宣言(2001)倡导“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”,以短周期迭代—反馈—调整降低不确定性;塔勒布《反脆弱》(2012)主张通过冗余与多样性,让系统在冲击中变得更强。 当我们把失败当作信息,把承诺当作可更新的契约,就能在不断互改的关系网中稳步前行。回望巴特勒,我们并非逃离变化,而是学会以之为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