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现代教育的使命 不伐丛林 而应灌溉荒漠 唤醒求知 欣赏与德性 共同成长

创建于:2025年8月10日

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砍伐丛林,而是灌溉荒漠。——C·S·路易斯
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砍伐丛林,而是灌溉荒漠。——C·S·路易斯

现代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砍伐丛林,而是灌溉荒漠。——C·S·路易斯

隐喻与背景

首先,这句箴言出自路易斯《人的废除》(1943),他借丛林与荒漠的对比,批评只会清除与拆解的教育。所谓丛林,是偏见与虚妄的蔓生;而荒漠,则是价值与渴望的枯竭。他提醒我们,若学生的心灵已干涸,继续挥舞斧头只会扬起尘土,真正的任务是把水引来,让生命力复归。

从伐到灌:转向滋养

继而,路易斯提出正当情感的培育,即让理性与情感彼此成全。他在同书中批判培养“没有胸襟的人”,指出教育若只拆穿而不建造,会制造冷漠的聪明人。《孟子》早有“恻隐之心”的比喻,像泉眼需要涵养(孟子·告子上)。由此可见,灌溉并非纵容感性,而是有方向的滋养。

动机之水:自主与胜任

进而,动机心理学为灌溉提供渠道。自我决定理论指出,学习在自主、胜任、联结三种需要被满足时最为旺盛(Deci & Ryan, 2000)。同样,成长型思维让学生把困难视为可发展的边界(Dweck, 2006)。当课堂给出选择权、可达挑战与及时反馈,干裂的求知欲会像雨后土壤一样松动、吸水、发芽。

想象力与道德滋养

与此同时,想象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水源。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他者处境中练习共情,进而理解公共生活的意义。努斯鲍姆在《不为利润的教育》中强调,人文教育能培育公民的情感判断(Nussbaum, 2010)。一位理科班读《小王子》的单元里,学生用星球隐喻反思消费与友谊,理性的公式因此获得了温度与方向。

课堂实践:把水引到根部

随后,方法论需要与隐喻对接。以项目式学习为例,教师从学生关切的本地水问题出发,组织实地取样、数据建模与市政陈述;一名原本沉默的学生在向社区解释污染曲线时焕发自信。杜威在《民主与教育》中主张在做中学(1916),这类任务恰是把知识的水引到经验的根部。

守住批判,保住温度

最后,灌溉并不排斥批判,关键是把质疑和盼望捆绑在一起。卡尼曼提醒我们系统性偏误的顽固(2011),而威林厄姆指出思考依赖已知内容(2009)。因而,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别谬误,也要让他们拥有值得投入的真问题;当批判与意义同流,荒漠才会在理性的引水渠中开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