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同海流的贝壳 共享亲缘 呼唤共同行动 拥抱责任 跨越边界 面向未来

创建于:2025年8月11日

我们是被同样的海流推动的贝壳。以那份亲缘行事。——纳丁·戈迪默
我们是被同样的海流推动的贝壳。以那份亲缘行事。——纳丁·戈迪默

我们是被同样的海流推动的贝壳。以那份亲缘行事。——纳丁·戈迪默

海流与贝壳的隐喻

戈迪默以“海流”与“贝壳”描画一种共同处境:个体像被洋流携带的贝壳,既各自分离,又被同一动力牵引。现实中的洋流——如湾流、黑潮——将不同海域的生命相连,正如全球供应链、信息网络与气候系统把彼此命运捆系在一起。于是,“以那份亲缘行事”不仅是诗性的劝勉,更是对共享条件下责任的提醒。由此,我们得以走向她一以贯之的主题:在共同处境中承担彼此。

南非经验与亲缘意识

把隐喻落回历史,戈迪默的反种族隔离写作揭示了敌对结构中仍然存在的相互依赖。《伯格的女儿》(1979)与《七月的人民》(1981)展示权力失衡下的连带:在《七月的人民》中,白人一家在动荡中反而依赖长期被支配的“七月”而得以存活,这种反转暴露了人际网络无法被壁垒彻底切断。正因此,她的句子既温柔又尖利——提醒人们:既然同流相系,就应以亲缘之心转化社会关系,进而迈向行动。

团结的社会学根基

顺着这一线索,社会学早已为“同海流”的状态命名。涂尔干在《社会分工论》(1893)区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:现代社会的联系更像器官互赖,功能分化越细,彼此越难分离。这与“被同样的海流推动”的意象同频——我们以差异相连,而非以一致粘合。由此,团结不再只是感情,而是一种结构事实;对事实的承认,正是“以亲缘行事”的理性起点。

伦理召唤与他者之面

进一步地,伦理传统强调对他者的不可转嫁责任。莱维纳斯在《总体与无限》(1961)提出“面容的召唤”,主张在他者处境前主体被迫承担回应义务;努斯鲍姆在《正义的边界》(2006)以能力方法拓展跨国正义。换言之,亲缘并非情绪上的相似,而是由脆弱性与相互依赖衍生的应答性。于是,戈迪默的嘱托转化为实践准则:看见、承认、并据以行动。

当代证据:气候与迁徙

在今天,这份“同流”最直观地体现在气候与迁徙上。IPCC AR6(2021–2022)指出,海平面上升与极端天气跨越国界地叠加风险,任何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。更令人揪心的是地中海的难民航道:小男孩艾兰·库尔迪于2015年的溺亡,让“同一海流”的残酷可视化——同一片海,或为生路,或为绝境。因而,亲缘不只是同情的来源,更是制定减排、安置与人道通道政策的现实理由。

从感同身受到共同实践

因此,亲缘应化为制度与日常。南部非洲的“乌班图”强调“我因我们而在”,图图在《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》(1999)以此阐明修复性正义的路径;城市层面,C40城市联盟自2005年起以协作减排,将抽象亲缘转化为可量化目标;社区层面,跨文化的互助网络与难民社区赞助模式,证明微小单元也能逆流而行。最终,我们在同一海流中学会掌舵:以那份亲缘行事,把诗意化为可检验的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