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黑暗中 未来呈现 最佳可能 与自由 的面貌 与希望

创建于:2025年8月12日

“未来是黑暗的,而这正是未来能够成为的最好样子。”——托妮·莫里森
“未来是黑暗的,而这正是未来能够成为的最好样子。”——托妮·莫里森

“未来是黑暗的,而这正是未来能够成为的最好样子。”——托妮·莫里森

黑暗即未被决定

首先,这句话把“黑暗”从恐惧转化为开放的场域:看不见意味着尚未被决定,因而保留了更改与共同想象的余地。相反,“光亮”的未来往往被既定答案照得刺目,路径被单一叙事封死。于是,黑暗不是否定,而是暂缓——一种对过早定论的克制。这种克制让人类得以把希望当作实践,而非幻觉。

莫里森的黑暗隐喻

顺着这一思路,莫里森的写作一再把黑暗当作生成之地。《在黑暗中玩耍》(1992)直指出现在美国文学里的“非裔在场”,提醒我们:看不见并非空无,而是被遮蔽的可能。《宠儿》(1987)中难以言说的创伤逼迫语言更新,正如黑暗里摸索出的新句法。由此,未知成了新现实的产房。

不确定性的生成力

与此同时,创造力往往依赖对不确定的耐受。济慈在1817年的书信中称之为“消极能力”,即在疑惑与未知中仍能从容栖居,不急于用理论封箱。科学与艺术皆如此:把问题保留得久一些,方案才更好。黑暗中的停顿,反而让直觉与证据慢慢汇流,生成更贴切的答案。

历史转折的“暗处时刻”

回望历史,关键转折几乎都诞生于看不见的地带。蒙哥马利公交抵制运动(1955–56)开始时无人知结局,却在摸索中重塑公共想象。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(1995–98)亦然:和解并非预设剧本,而是接受黑暗后共同发明的程序。可见,未知使社会得以避免报复的确定性,转向修复的可能性。

伦理上的留白与谦卑

因此,黑暗还具有伦理内涵:它要求我们收起占有未来的冲动。阿伦特在《人的境况》(1958)将“出生性”视为行动的根基,意味着随时容纳全新的开始。承认未来的黑暗,便是在为他者与后代保留入口;我们以责任与谨慎进入其中,而不是以确定与支配将其封口。

与黑暗共处的实践

最后,如何与这种黑暗共处?实践上,我们先提出更好的问题,再以小步、可逆的试验前进——正如贝索斯在2016年致股东信中区分可逆与不可逆决策,通过低成本迭代换取学习。与此同时,叙事上保持“暂缓判断”,用共同体的对话与见证照护不确定。这样,黑暗便成为希望的工作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