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绝习以为常 冒险 才能 超越 平庸 的边界
创建于:2025年8月23日

如果你不愿意拿习以为常的一切去冒险,你就只能甘于平庸。——吉姆·罗恩
从舒适区看清平庸的代价
吉姆·罗恩提醒我们:拒绝冒险,等同自选平庸。首先要看到,平庸并非能力不足,而是把‘习以为常’当作护城河,最终却成了牢笼。组织理论家马奇(1991)提出‘探索与利用’的张力:只重复利用现有做法,短期效率高,长期却错失突破。于是,敢于离开舒适区,不是鲁莽,而是为未来购买期权。
历史越界者的启示
回望历史,越界者常以非常识换来新常识。哥伦布(1492)押注西行航路、麦哲伦远航(1519–1522)完成首次环球航行,风险巨大,却重绘了地理与贸易版图。诚然,冒险并不保证成功,许多航队折戟沉沙;然而正是少数大胆的尝试,改变了所有人的‘习以为常’,为后来者提供更宽阔的路径。
创新与自我蚕食的勇气
转向商业,克里斯坦森《创新者的窘境》(1997)指出,守成者因害怕自我蚕食而被新兴技术颠覆。苹果以iPhone(2007)主动稀释iPod销量,换得移动生态;Netflix在2007推流媒体,放弃DVD租赁的舒适利润,最终重塑行业。由此可见,宁冒非常之险,不守安稳之利,才有资格谈‘不平庸’。
损失厌恶如何困住我们
然而,心理机制常让我们停步。前景理论表明,人对损失的敏感约为收益的两倍(卡尼曼与特沃斯基,1979),再叠加‘现状偏好’(Samuelson & Zeckhauser,1988),我们会高估现有确定性。对此,可用“事前验尸”(Gary Klein,2007)反转视角:假设项目已失败,倒推失败原因,从而在出手前降低可预见风险。
让风险可承受而非盲目
进一步,冒险应当是可计算的。塔勒布《反脆弱》(2012)主张‘杠铃策略’:一端保持安全垫,另一端追求不对称上行,让最坏损失可承受、最好结果开放性大。这种设计把“输得有限、赢得无限”的结构嵌入行动,使勇气不流于豪赌,而成为系统性的优势。
用小实验对冲平庸
落到个人,最小可行实验能把理念化为进步。沿着《精益创业》(Eric Ries,2011)的“构建—测量—学习”,设定30天副业MVP、每周发布一次作品、以可量化指标验证假设。比如写作者订阅简报,从0到100位读者,迭代选题与节奏;即便试验失败,也沉淀能力与人脉,形成未来的选项价值。
勇气的边界与共同善
最后,勇气也需边界。真正的冒险,是在不牺牲他人安全与公共信任的前提下,承担自己的不确定性收益与后果——遵守法律、尊重数据与环境、透明沟通风险。如此,我们既守住底线,又兑现罗恩的箴言:用可承担的代价,换取超越平庸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