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先胜后战的谋略之道

创建于:2025年8月23日
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——孙子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——孙子
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——孙子

先胜的逻辑

孙子所言,意在强调在“开战”之前先在认知、资源与态势上取得决定性优势。换言之,胜利不是在战场上即时制造,而是通过情报、组织、士气、后勤与联盟等环节的预先布局——待到交锋,只是兑现既定格局。《孙子兵法》多处呼应此意,如“胜可为也”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,都指向在不确定爆发前将不确定性尽量转化为可控的概率优势。

以‘势’塑造必胜

要“先胜”,关键在于造势:选择有利地形与时机,诱敌入我之节奏,形成能量与方向的合力。《孙子兵法》强调“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”,即让对手进入你设计的博弈结构。由此,情报侦察与欺敌伪装并举,后勤补给与士气动员齐发,连同联盟与外交牵制,共同堆叠优势。等势能充盈,战斗只是合乎物理的“顺势而下”。

历史镜鉴:韩信与赤壁

顺着这一逻辑,韩信“背水一战”(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)常被误解为孤注一掷;其实其先遣奇兵夺敌营、以险激励士气、诱赵军轻出,已在结构上锁定胜机,战斗只是收割成果。类似地,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联横断曹、以水军熟练对抗北方步骑,再借顺风火攻瓦解密集舰阵(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六)。两案皆体现:先造胜势,再以短促一击兑现。

现代方法:OODA与预案

进一步地,现代战略将“先胜”具象为决策优势的累积。约翰·博伊德的OODA循环(观察—定位—决策—行动)提醒我们,通过更快更准的“定位”,在交战前扭曲对手感知,使其决策失配。同理,情景规划与红队推演提前揭示脆弱点;Gary Klein(2007)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提出的“事前验尸”,则在启动前先定义失败图谱,从而优化资源摆位与退出阈值。

把控边界:避免‘先胜’的误读

然而,“先胜”并非等待100%确定,也不是以拖代战。它强调的是机会结构而非完美信息:用小规模探针测试假设、用可选项与阶段门降低不可逆风险,以渐进方式把胜率推升到临界值。同时,《孙子兵法》所言“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”,提醒我们少押注于个人英雄与偶然巧合,把赌注放在可复制的系统优势上。

落地路径:从计划到行动

因此,实践上可按一条连续链路推进:先明确“何为胜利”与验收指标,再系统化情报与关键假设;继而以红队、兵棋与压力测试校正方案,并将补给、人才与联盟资源前置到位;最后设定窗口期与决断阈值,在信号达到即刻起动。如此一来,“求战”只是水到渠成的执行,正如孙子所示——胜在战前,战为胜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