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言多于行 说易行难 承诺易许 行动难成 真相在做 结果为证

创建于:2025年8月26日

当所有话都说尽之后,说的总是比做的多。——卢·霍尔茨
当所有话都说尽之后,说的总是比做的多。——卢·霍尔茨

当所有话都说尽之后,说的总是比做的多。——卢·霍尔茨

开场:当语言触到行动的边界

卢·霍尔茨这句“说得总比做得多”,像为日常开会做了注脚:议程满满、PPT精美,离场却只剩待办。语言有动员与协调的价值,但也容易制造虚假完成感——掌声响过,工单仍未关闭。于是,问题不在于能否把话说尽,而是如何把话变成起点,让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有凭有据。

历史与哲思的呼应

回望传统,东西方早有共鸣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陆游言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亚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(c. 350 BC)区分知识与实践,提醒德性在行动中生成。甚至英国皇家学会以“Nullius in verba”(1660)为训,意即不凭口头,唯凭证据。由此,语言应指向可验证的作为。

心理学:从计划错觉到执行意图

转向心理学,我们看到“意愿—行为鸿沟”。人们常陷入“计划错觉”,低估时间与阻力(Buehler et al., 1994;Kahneman, 2011)。说出宏大目标会提前释放奖励,仿佛已经完成。要跨越鸿沟,彼得·戈尔维策提出“执行意图”:把“我要健身”改为“若周一七点,则步行三十分钟”(Gollwitzer, 1999)。语言因此获得触发行动的具体入口。

组织:把“说战略”变成“做流程”

在组织层面,口号容易变成“创新剧场”。卡尔·韦克在《组织的释义》(1995)指出,叙述会塑造现实,但若无流程承接,只是自我安慰。丰田生产方式以“现地现物”纠偏:大野耐一让新人站在地上画的圆圈里观察浪费,直到提出改进(Ohno, 1988)。可见,叙事需落到标准作业与反馈回路。

方法:让每一句话都“落地”

因此,把话变成做,可循三步:先“定清单”,用SMART刻画最小可交付(Doran, 1981);再“设触发”,用IF–THEN绑定时间、地点与动作(Gollwitzer, 1999);后“做复盘”,用AAR追问计划、现实、差距与改进(U.S. Army, 1984)。必要时公开承诺与进度仪表盘,让每一句话都留下可追踪的证据。

结语:让世界以完成为语言

最后,让语言回归工具属性:少些炫技,多些凭证。把一句“我们会做到”,改写为“本周五18:00交付版本0.2,缺陷≤5处,负责人张某”。当所有话都说尽,不妨以“Acta non verba”为终点——让世界用完成来理解我们,而非用修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