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流沙上建造的坚韧与清醒

创建于:2025年8月26日

没有什么是建在石头上的;一切都建在沙子上,但我们必须像沙子是石头一样去建造。——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
没有什么是建在石头上的;一切都建在沙子上,但我们必须像沙子是石头一样去建造。——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

没有什么是建在石头上的;一切都建在沙子上,但我们必须像沙子是石头一样去建造。——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

石与沙的悖论

首先,博尔赫斯的比喻把世界的可变当作底色:没有永恒不移的“石”,只有不断流散的“沙”。然而,他并非鼓吹虚无,而是提出一种态度——在承认松动现实的前提下,仍认真、稳妥地建造。这种张力,正是现代人的生存课题。

哲学回声:无常中的行动

随后,从思想传统看,这一洞见并不孤立。赫拉克利特的残篇说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,而《心经》以“色即是空”揭示诸法无常。两者都提醒我们:基础会移动。但正因如此,行动更需自觉——知其易散,仍择其可行。

科学方法:在可证伪上筑基

接着,把视线移向科学方法。卡尔·波普尔在《科学发现的逻辑》(1934/1959) 主张可证伪性:理论只是暂定的脚手架,随反例而修正。这等于承认“沙地”真相,同时要求研究者像对待“石”那样严谨设定标准、复现与校验,从而在不确定中累积可靠性。

工程隐喻:用规范抵抗流动

同时,工程实践提供生动注脚。荷兰以堤坝与泵站与海争地,随潮位与地基沉降持续加固;抗震设计也假定土层会液化,于是通过冗余、缓冲与安全系数让结构“像石头一样”承荷。可见,承认沙,却以规范、迭代和维护,把风险转化为秩序。

制度与伦理:把承诺当作岩石

然而,制度与伦理更显微妙。法律、货币与信誉皆属约定,而非自然岩石;但诚信要求我们把承诺当作不可轻弃之石。例如企业在波动周期仍履约结算,就是在松动地基上守规则。这种“仿石”的自约,为共同体提供可预期的时间与信任。

个人与创作:清醒的暂定之美

最后,回到个体与创作。作家在反复增删中追求定稿,明知完美难至;博尔赫斯在《巴别图书馆》(1941) 将知识描绘为无边颗粒的迷宫。因而最佳姿态并非否定沙,而是以清醒的暂定去建造——持续修订、承担后果、允许更正,让作品与人生都站稳于流变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