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每分每秒成为动员
创建于:2025年8月30日

每一刻都是组织动员的机会,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活动人士,每一分钟都是改变世界的契机。——多洛雷斯·韦尔塔
从机会到习惯
首先,这句话把“动员”从大型集会与罕见时刻,转为一种可日用而不觉的习惯。只要有人、时间、空间,就有组织的契机。把机遇视作可再生资源,会养成即刻回应与持续耕耘的肌肉记忆;而这种节律恰好为下一刻的动员蓄势,从而引出“人人皆可”的命题。
人人皆潜在行动者
顺着这个视角,个体不再是被动受众,而是尚未点亮的节点。阿尔伯特·班杜拉的“集体效能感”(1997)表明:当人们相信“我们能”,参与率与坚持度都会陡增。一次邻里会议中把旁观者变为召集人,就是把潜能转化为角色的瞬间,也为历史案例铺路。
历史回声:联合农场工人
历史提供了鲜活注脚。多洛雷斯·韦尔塔与塞撒·查韦斯领导的联合农场工人运动,将1965年的德拉诺葡萄罢工扩为全国抵制,让消费者与农工在同一链条行动。她在1972年提出“Sí, se puede”,把信念压缩成可传唱的口号,令分散的分钟汇聚为持久的压力。
小胜利与时间颗粒度
进一步说,时间的颗粒度决定动员的速度。卡尔·韦克的“微小胜利”(1984)强调用可完成的小步推动大目标:一通电话、一张名单、一轮复盘,都在分分秒秒积累势能。与其等待完美时机,不如把每一分钟变成流程的一环,再衔接到网络扩散。
弱联系与网络扩散
与此同时,网络如何放大这些微动作?格兰诺维特的“弱联系强度”(1973)指出,松散关系最有利于信息外溢。社交平台与即时通讯让微型召集跨圈层跃迁;但正如Zeynep Tufekci《Twitter and Tear Gas》(2017)所示,快速扩张须配以能力建设,才能承受冲击。
情感叙事的点火器
接着,动员要穿透理性壁垒,还需情感与叙事。马歇尔·甘茨在《弱者何以制胜》(2009)提出“自我—我们—当下”的公共叙事框架,把价值、共同体与紧迫性压缩进一个时刻。一个真实故事往往比数据更能点燃下一位“潜在活动人士”。
包容性与交叉正义
此外,若每个人都是关键,那么“谁被看见”尤为重要。金伯利·克伦肖的“交叉性”(1989)提醒我们,身份的交叠会造成被排除的缝隙。韦尔塔长期倡议移民、女性与LGBTQ权利,显示包容性并非装饰,而是动员的生产力,亦把人流导向制度变革。
将瞬间沉淀为制度
最后,瞬间的激情需要制度的容器。把临时角色沉淀为培训、日程与交接,把口号落为合约与政策,正如UFW最终以集体谈判锁定收益。如此,才算把每一刻的火花,连成可持续的电路,使“每一分钟都是改变世界的契机”不止于宣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