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没有方向,每条路都通向空无
创建于:2025年9月27日

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,任何一条路都会把你带到那里。——刘易斯·卡罗尔
出处与隐喻
卡罗尔把这句话置于对话之中:爱丽丝问该走哪条路,柴郡猫答“这取决于你想去哪儿”(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,1865)。由此,路不再是地理问题,而是目的问题;没有期望的终点,所有路径都“正确”,却同样空洞。正因如此,这句箴言常被误读为随意主义,实际上它提醒我们,方向感是一切选择的意义来源。
目标先于路径
顺着这个意思,管理学首先强调“先定终,再择途”。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(1954)提出以使命与目标统一行动;后来格罗夫在《高产出管理》(1983/1995)发展OKR,用“可度量的关键结果”界定何为进展。因此,选择战略或工具之前,先写清你要成为什么、何时达到、如何衡量,否则再精巧的路线图也只是漂亮的绕路。
决策与机会成本
进一步说,没有目标就无法计算机会成本。西蒙在《行政行为》(1947)指出,现实中的理性是“有限”的,人们靠满意化规则做出取舍;而取舍的标尺正是目标。如果标尺缺席,决策就退化为漂流,今天被声量牵引,明天被稀缺牵引。经济学的“机会成本”也提示:每走一步都放弃另一条潜在更优的路,缺乏终点意识时,这种放弃往往不可见却最昂贵。
探索与学习的边界
然而,早期探索并非原罪。Ries在《精益创业》(2011)提出“构建—度量—学习”循环,鼓励在不确定中快速试错。但他同时强调“学习的里程碑”:实验必须验证清晰的假设,学习要能被度量。换言之,即使暂未确定大终点,也要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与停止规则,防止“任何一条路”演变为无边的徘徊。
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
再往前看,随意上路还可能导致路径依赖。David 的“QWERTY”研究(1985)与 Arthur 的“递增收益”(1989)显示,早期偶然选择会被规模效应和惯性放大,最终锁定劣质均衡。缺乏目标就意味着让偶然主导先手,而先手一旦形成,改弦更张的成本陡增。因此,明确意向不仅是选择工具,更是抵御被历史拖着走。
把方向落地的方法
因此,可以用一组轻量动作把方向具体化:一行愿景(一句话描述你要创造的改变);北极星指标(例如“6个月内月活增长30%”);OKR对齐到周计划;设定里程碑与复盘节奏;为重大项目写下进入/退出条件。通过这些约束,你仍可灵活迭代,但不再被“任何一条路”牵着走,而是由目的牵引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