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活着不止存在 以热情 责任 创造 有意义 人生

创建于:2025年9月28日

人的本分在于生活,而不在于仅仅存在。——杰克·伦敦

从存在到生活的分野

这句话将“存在”与“生活”拉开:前者是维持生理与惯性,后者是以价值与方向投入世界。仅仅存在,只在呼吸;而生活,则在选择、创造与承担中让日子有脊梁。换言之,体温维持生命,心火点亮人生。

伦敦的书写与生命赌注

顺着这条区分,伦敦以亲历写作把赌注押在“活过”。《生火》(1908)告诉我们,只会保命并不足以抵御荒原的冷漠;《马丁·伊登》(1909)则让主人公在名望的幻光中醒悟:活着不是被外界封号,而是不断自我锻造与选择。甚至《海狼》(1904)也揭示了纯粹力量在缺乏意义时的荒诞。

目的与意义的坐标

由此可见,真正的生活须有可指向的意义。亚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主张“幸福”(eudaimonia)来自依德性而行;弗兰克尔在《活出意义来》(1946)以集中营经历印证尼采的格言:“知道为何者,几乎可以承受任何如何”(Nietzsche, 1889)。当“为何”清晰,人的选择便获得内在牵引,而非被动漂流。

行动、风险与学习的循环

进一步地,意义不是口号,而是在行动中被检验。《野性的呼唤》(1903)里,巴克在风险与挑战中成长,回应内在召唤。现实中,刻意练习让能力与自由同步增长(Ericsson, Peak, 2016);同时,适度承担不确定性,把恐惧转化为探索,就能让每一天比“安全地苟且”更像活着。

关系与责任:让生命具厚度

然而,个人的奋进并不够;生活还包含与他人的联结。哈佛成人发展研究(1938–至今)显示,关系质量是长期幸福与健康的关键(Waldinger, 2015)。当我们以责任与慷慨参与家庭、友谊与社区,个体意义便被放大,日常也因彼此需要而获得厚度与方向。

把本分落到每天

最后,为避免抽象化,我们可以把本分化为日常练习:每天回答“今天我将如何让生命而非生存占上风?”;投入一件长期、有难度、能服务于人的工作;用仪式感记录与反思;以体验优先于占有来安排资源。如此,生活与存在便在长期中分道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