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胜与败 皆是骗子 识破幻象 守住分寸 坚持初心 长久从容

创建于:2025年9月29日

如果你能面对胜利与灾难,并把这两个骗子一视同仁…… ——拉迪亚德·吉卜林
如果你能面对胜利与灾难,并把这两个骗子一视同仁…… ——拉迪亚德·吉卜林

如果你能面对胜利与灾难,并把这两个骗子一视同仁…… ——拉迪亚德·吉卜林

两位“骗子”的真相

首先,吉卜林在《如果——》(收录于Rewards and Fairies,1910)提醒我们:胜利与灾难都在扮演“骗子”。它们夸张情绪,让人误把一时的结果当作一生的评价。将二者一视同仁,并非否认喜与悲,而是把注意力从喧哗的结果抽回到稳固的品格与行动——在风口不自大,在低谷不自弃。

哲学回声:斯多亚与东方

继而,这种态度在多种传统中互相呼应。爱比克泰德《手册》(c. 125)主张只关注可控之事;《庄子·齐物论》劝人超越得失之辨;《薄伽梵歌》2.14、2.47教导于行动尽责、于果报从容。这些声音共同指向一条路:把自我安放在可持续的德行与练习中,而非瞬息的荣辱。

温布尔登门楣的默教

再看体育世界的生动注脚。温布尔登中心球场选手通道上,正刻着这句“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…”。每位选手登场前都要从它下方经过:2019年,费德勒在错失赛点输给德约科维奇后仍从容致意,便是对这条门楣的无声回应。竞技的荣耀与失落转瞬即逝,而风度与韧性会留下。

心理学视角:过程与反脆弱

与此同时,现代研究给予方法论支撑。卡罗尔·德韦克《心态》(2006)表明“成长型心态”让人把胜败视为反馈而非标签;格罗斯的“认知重评”(1998)教我们重写情境意义,以稳住情绪;塔勒布《反脆弱》(2012)则主张借波动增益。由此,胜败都成为训练场,而不是判决书。

在波动中安放自我

因此,关键不在回避起伏,而在起伏中确立坐标。自我决定理论(Deci & Ryan, 1985)提示:当目标扎根于自主、胜任与连接感,成败就不再吞噬自我;罗特“内外控倾向”(1966)也显示,把注意力放在可控制的努力,会减少结果的摆布。你是谁,来自选择与实践,而非分数与头条。

可操作的平常心训练

最后,给出一套轻量练习:胜也罢、败也罢,做同一套“三问”——我学到了什么?我还能怎样改进流程?下一步最小可行行动是什么?配合“三记”——赛前预演失败(premortem)、赛后复盘要点、当日一事精进。并刻意保持等距仪式:庆祝与检讨都限时、同规格。久而久之,骗子无处施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