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用问题 搭起桥梁 而非 用答案 筑起高墙

创建于:2025年9月30日

用你的问题去搭建桥梁,而不是用你的答案。—— 奇玛曼达·恩戈兹·阿迪契
用你的问题去搭建桥梁,而不是用你的答案。—— 奇玛曼达·恩戈兹·阿迪契

用你的问题去搭建桥梁,而不是用你的答案。—— 奇玛曼达·恩戈兹·阿迪契

隐喻的转向:答案与墙

首先,阿迪契的告诫将注意力从“给出正确答案”转向“提出有力问题”。答案像一堵迅速竖起的墙,把对话封在己方领地;而问题则像桥,邀请他人走来、共享风景。她在TED演讲《单一故事的危险》(2009)中提醒我们:单调的定论会抹去人与文化的复杂度,唯有不断追问,才会出现第二个、第三个故事,进而跨越刻板印象。

溯源:苏格拉底式提问

沿着这条线索,古典传统早已示范此道。柏拉图《理想国》(约公元前375年)展现苏格拉底以连环追问拆解假设、共同建模,而不是宣布终局答案。正因如此,提问成为一种关系工程:它在分歧处打下桩基,让对话者暂缓防御,去澄清概念、界定问题,并发现彼此的可通约之处。

关系伦理:把对方当作“你”

转向关系伦理,马丁·布伯《我与你》(1923)指出:把对方当作“你”,而非“它”,才有真正相遇。开放式问题本身就是“我—你”的邀请——它承认他者的经验是不可替代的,从而留下被倾听与被看见的空间。由此,提问不仅传递信息,更传递尊重,桥梁也在尊重中得以坚固。

实践方法:设计思维与新闻

落入实践场景,设计思维以“我们如何能够……(How might we)”开局,IDEO的团队据此将立场化为探索议题;新闻采访中的5W1H则提醒记者用开放而非诱导式的问法。通过把复杂问题拆成一串善意的好奇,团队或公众便能在不预设结论的前提下,共创多种可行路径。

冲突修复:从立场到利益

当冲突升温时,提问更像救生索。《谈判力》(Fisher & Ury,1981)倡导从立场转向利益,而修复性司法圈常问:“发生了什么?谁受到影响?需要什么修复?”配合罗森伯格《非暴力沟通》(2003)中的观察—感受—需要—请求框架,这些问题把人拉回具体影响,帮助各方看见彼此的人性与可协作的下一步。

教育与领导:以问促能

最终,教育与领导亦需以问促能。苏格拉底式研讨与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彼此追问中构建知识;同样地,优秀领导者以“澄清性问题”对齐愿景、释放团队判断,而不是用权威答案压平差异。如此一来,从课堂到组织,问题成为桥梁,答案退居其后,为更长久的理解让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