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无路处行走 把希望走出来

创建于:2025年10月2日

希望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。这正如地上的路。——鲁迅

无与有的悖论

鲁迅说“希望本无所谓有,无所谓无”,先把希望从实体拉回关系之中:它既不凭空降临,也不因缺席而绝对消亡。换言之,希望并非等待的对象,而是实践中的效应。由此,问题不在“有没有”,而在“如何使之发生”。正是在这层意义上,话题自然转向了行动。

路的隐喻与生成

紧接着,“这正如地上的路”把抽象的希望转化为可感的路径。鲁迅在《故乡》(收入《呐喊》,1920年代)写道:“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路径不是先在的,它由脚步累加、方向叠加而成。因而,希望的诞生不是启示,而是走出来的形状,是时间与次数的沉淀。

从个体步伐到群体合力

由此可见,单个脚印难以称之为“路”,但聚合的脚印便能改变地形。五四以降,阅读会、社团、刊物与街头讨论让散乱的愿望结成公共议题(见《新青年》等刊物的时代讨论)。在这条链路上,个体的“我愿意走”通过相互观照成为“我们正在走”,希望也随之从可能转为可见。

清醒的热与执拗的冷

然而,路并非只靠热情铺就。鲁迅在《自嘲》(1932)自勉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把清醒的批判与持续的服务并置。前者防止自我陶醉,后者避免愤懑空转。如此一来,希望便不再是激情的火焰,而是经得住风雨的灯芯,在暗处仍能稳稳发光。

失败、杂草与再度开路

当然,路会荒,脚印会被风沙抹平。《阿Q正传》(1921–1922)就示警:虚妄的“精神胜利法”会把路感变成迷雾。因而,每一次退潮都需要复走与清理——拔杂草、立界标、校方向。失败不是反证,而是指示牌:告诉我们哪里软陷、哪段需加固。

当下的共同行走

回到今天,从社区互助到公共议题的协作,从公益项目到开源协同,许多“看不见的路”正在被不断踩实。人们把零散善意转化为稳定机制,把一次性的热心化作可复用的方法。由此,个人的微光彼此接力,渐次拼出可通行的光带。

把可能变成可走

因此,这句名言的要义不在许诺结果,而在教我们“把可能经营成可走”。当我们以清醒为罗盘、以行动为脚步、以同行为尺度,原本虚无的“有”与“无”便让位于“正在走”。而一旦有人持续走,路就生长,希望也随之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