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确定性 只见 墙时 让 想象 架桥
创建于:2025年10月2日

在确定性只看见墙的地方,让你的想象力架起桥梁。——哈利勒·纪伯伦
墙与桥的隐喻
纪伯伦把“墙”与“桥”并置,提醒我们:确定性擅长划界,而想象力擅长连通。墙带来安全感,却也屏蔽了可能性;桥不否认鸿沟,但以新的路径跨越它。正因如此,想象力不是否定现实,而是补全现实缺乏的通达性——在已知的边缘为未知开门。由此,我们从直觉的诗意进入可操作的路径:如何把“看见墙”的本能,转化为“搭起桥”的能力。
从确定到可能的转身
科学史表明,范式的更替往往源于对“墙”的重新命名。库恩在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(1962)指出,异常与悖论会动摇旧框架,为新解释让路。同样,在组织层面,March(1991)提出“探索与利用”的张力:只用既有确定性去利用,容易越发依赖熟路;为可能性而探索,则像预先在未知岸边试架桥。于是,桥的第一块踏板是承认:不确定并非敌人,而是新路径的材料。
心理学的证据
功能固着让我们把盒子只当“盒子”。Duncker 的“蜡烛问题”(1945)显示,重新框定工具用途,难题便迎刃而解。延伸到学习观,Dweck(2006)的“成长型思维”强调以可塑性对抗“我只有这点砖”的自我设限。神经科学亦呼应此点:Raichle(2001)提出的默认模式网络与想象、情景模拟相关;Schacter(2007)说明人脑用过去的片段拼接“可能的未来”。换言之,大脑天生就会“造桥”,关键在于别让确定性的墙过早封路。
文学与艺术的桥
文学常用虚构试跨不可跨之处。Italo Calvino《看不见的城市》(1972)以想象之城映照现实之城,借马可·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把地理鸿沟化成心智路径——读者在文字的桥上来回行走,学会用比喻穿越复杂世界。由此可见,艺术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先行的桥梁工程:它在观念层面铺路,为后来者提供可行的结构与语言。
一座真实的桥
布鲁克林大桥的建造把隐喻化为工程。设计者约翰·罗布林提出愿景后不幸去世,华盛顿·罗布林又因减压病长期卧床;然而,Emily Warren Roebling 学习结构与施工,在现场指挥与沟通中承担关键角色,终使大桥于 1883 年通车。这段历史说明:想象是蓝图,确定性是计算,两者交叠处才出现可走的桥。抵达并非靠单一天赋,而是愿景、方法与坚韧的合奏。
方法与练习
从实践看,设计思维提供了把想象落地的流程。Tim Brown 在《Design Thinking》(HBR, 2008)提出以同理心、原型与迭代,把“如果……”的问题转化为“这样试试看”的实验。具体做法包括:把限制重写成设计任务(把墙变成桥墩),用低成本原型快速验证假设,并以故事化叙述凝聚共识。通过小步快跑的桥段连接两岸,团队便能在风险可控下走向更大的可能。
风险与边界的拿捏
当然,桥也需要护栏。想象力若无边界,可能沦为空中楼阁;确定性若无弹性,又会把桥逼回成墙。为此,可引入 Klein(2007)的“事前验尸”以预判失败情景,或设立“红队”进行反驳测试;同时明确伦理与安全底线,把不可逾越的断层标注清晰。如此,想象负责开路,确定性负责校准,二者联手,才让我们在墙前不止止步,而是稳稳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