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向过去致谢 向未来说是 以谦卑 以勇毅 拥抱不确定 承担使命

创建于:2025年10月2日

对于已经发生的一切,感谢;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,回答“是”。——达格·哈马舍尔德

双向姿态:感谢与允诺

开篇,这句箴言将生命的态度浓缩为两个动作:对过去的“感谢”与对未来的“是”。前者让我们承认发生的一切——无论顺逆——都参与了塑造当下的我们;后者则要求一种愿意担当的开放姿态。二者相加,不是温吞的乐观,而是一种带着清醒的信任。由此,情感的温度与行动的方向被同时安放。接下来,我们就从发言者的生命轨迹,观察这份姿态如何在现实中被检验。

生平回声:危机中的选择

顺着这一路径,哈马舍尔德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在苏伊士危机(1956)与刚果危机(1960)中力主停火与维和。他在《道路标记》(Vägmärken,1959年成稿,1963年英译为 Markings)以日记体写下祈祷与自省,其中多处将“愿意”视为服务的核心。1961年他在恩多拉坠机身亡,遗稿显示这种“感谢—允诺”的伦理并非口号,而是日常操练。既然历史提供了回响,我们也可追溯其更深的思想源流。

哲学底色:命运之爱与fiat

进一步看,这一态度有深厚的哲学与灵修底色。尼采在“命运之爱”(amor fati)中主张对既发生的一切说“愿它再次发生”(《快乐的科学》,1882),这与“感谢”相映;而基督宗教传统里的“愿照你的话成就”(fiat)则体现对未知的答应。哈马舍尔德受路德宗与默观传统影响,他的《道路标记》常把“是”理解为自由中的顺服,与责任并行。由此,情感、信念与公共使命被编织为一体。

心理学证据:感恩与接纳

与此同时,心理学研究为这种姿态提供经验支持。Emmons 与 McCullough(2003)发现,经由“数算恩典”的书写练习,受试者的主观幸福与利他行为显著提升,显示“感谢”能重塑注意力与解释风格。接着,Hayes 等人在《接受与承诺疗法》(1999/2016)中提出“接纳+承诺行动”的双步法:对内在体验不过度抗拒,同时向自选价值前进,恰与对未来说“是”相契。基于此,我们需要辨明这份“是”的边界。

伦理边界:拒绝盲从

然而,说“是”并非消极顺从,更不是为不义背书。“斯托克代尔悖论”表明:在面对残酷现实时,既不自欺,也不丧失终局信念(Collins,《从优秀到卓越》,2001)。因此,“是”应当附着于价值、原则与底线;必要时,它等同于对改变的承诺,而非对现状的屈从。厘清了方向,我们才谈得上把态度化为日常实践。

实践工法:把态度落地

因此,实践层面可以从小处做起。每天晚间进行依纳爵“省察”:回顾白日、点名三件可感恩之事,并辨识明日要说“是”的一步。每周写一份“Yes清单”,将价值导向行动拆成下一步,并用实施意图固化(Gollwitzer,1999)。同时,遇到挫败时练习“重叙事”:先感谢它带来的提醒,再决定一个可验证的承诺动作。由点及面,态度便逐渐成为能力。

结语:与未来结盟

最终,“感谢”让我们与既往和解,“是”使我们与将来结盟。两者之间,以谦卑承认有限,以勇毅承担责任,便能在不确定中稳步前行。于是,无论局势或心境如何起伏,这句箴言都提醒我们:把人生当作礼物来接过,也把使命当作回应来活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