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即使会失败 也要勇敢 追求 热爱的 事业 生活

创建于:2025年10月6日

你可能会在你不想做的事上失败,所以不妨冒险去做你热爱的事。——伊丽莎白·吉尔伯特
你可能会在你不想做的事上失败,所以不妨冒险去做你热爱的事。——伊丽莎白·吉尔伯特

你可能会在你不想做的事上失败,所以不妨冒险去做你热爱的事。——伊丽莎白·吉尔伯特

失败的普遍性与机会成本

先承认一个朴素前提:不想做的事同样可能失败。保守的岗位在2008年金融危机与疫情冲击中并不更安全,反而集中暴露系统性风险。既然失败的概率无法清零,真正需要权衡的是机会成本——把有限的精力押在不热爱的路线上,纵使“成功”,也常以耗竭与迟来的遗憾为代价。因此,与其把运气耗在抵御不确定,不如把筹码放在你愿意长期投入、越做越有劲的领域。

心理学视角:遗憾与风险知觉

顺着这个认知,心理学提醒我们:人生最大的痛常来自“未曾尝试”。护士布罗妮·韦尔在《临终前的五大遗憾》(2011)记下病人的第一遗憾:没有勇气活出真实的自己。与之相映,损失厌恶让我们高估眼前风险、低估长期错失;而可控错觉又让“稳定选项”显得过于可靠。当把时间拉长,避免遗憾比避免波动更重要——这解释了为何热爱的事更值得押注。

策略层面:用杠铃和期权思维降险

因此在实践上,风险不等于鲁莽。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(2012)提出“杠铃策略”:一端极度安全(现金储备、基本盘),一端大胆试验(小而多的高可变收益项目)。同时以“期权性”筛选机会——下行有限、上行敞口大。再叠加纽波特《优秀到不能被忽视》(2012)的“职业资本”:先在相关技能与声誉上复利,再以资本换取自主与选择权,兼顾热爱与稳健。

吉尔伯特的温柔勇气:追随好奇而非恐惧

回到吉尔伯特的脉络,《大魔术》(2015)主张以好奇而非“伟大天命”指引创作:把热爱当长期伙伴,而不是成败神话。她在TED演讲(2009)讲到灵感如同“来去自如的缪斯”,我们的任务是按时赴约、持续出勤。这样的姿态把风险由“身份性赌注”拆解为“过程性练习”,既降低心理门槛,也让你在反复迭代中积累运气与手艺。

案例回响:失败故事与反转路径

与之呼应的是,吉姆·凯瑞在玛赫西大学毕业演讲(2014)谈到父亲为稳妥选会计仍遭解雇,因而告诫年轻人:既然会在不爱的事上失败,不如试一试所爱。J.K.罗琳在哈佛演讲(2008)则把“谷底”视作坚固地基,正是失败剥离了非必要,迫使她把仅存资源投注到写作。这些故事并非偶然,而是把热爱与长期主义放在同一条轨道上。

行动清单:小步快跑与护城河建设

最终落到执行层面:先设12–18个月生活缓冲,边干边试“小赌注”(周末项目、公开作品、5次可验证迭代)。在每次迭代前做“事前验尸”(Gary Klein, 2007),预想失败路径并预置缓解措施;同时记录可迁移资产(技能、受众、作品库)作为护城河。若处在资源受限情境,可采用“微风险递增”:每季度把更多时间与收入转向热爱赛道,用数据和里程碑驱动下一步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