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和平 源自 相握之手 而非 指责 之指

创建于:2025年10月11日

和平源自聚拢的双手,而非指指点点的手指。——一行禅师
和平源自聚拢的双手,而非指指点点的手指。——一行禅师

和平源自聚拢的双手,而非指指点点的手指。——一行禅师

从手势到心意

起初,这句比喻把和平从抽象理念落到身体动作:指指点点的手指象征评判与分裂,而聚拢的双手——或相握、或合十——象征愿意靠近、承认彼此的人性。手势改变了距离,距离改变了情绪,情绪随之影响语言与选择。与其刺向对方的缺点,不如先把手收回,成为可以托举、可以修补的器皿。如此,和平不是被宣布出来,而是被托举出来。基于此,我们便能理解,一行禅师所说的和平,是一项可练习的日常工夫。接下来,关键就在于他所倡导的“正念”。

正念与不指责

随后,正念把“不指责”从消极克制转化为积极的在场。在 Peace Is Every Step (1991) 中,他写道:先觉察呼吸与身体,再看见对方的苦;当苦被看见,指责自然松开。合十的双手提醒我们:我愿暂停判断,让对方的故事进入我的心。这样的姿态不是软弱,而是选择了不同的力量路径。为了让这一路径更坚实,我们还需要看看它在更广阔的传统中如何被印证。

传统与非暴力的回响

与此同时,历史与宗教传统早已提出相似洞见。《法句经》有言:“怨亲相报,何时了;唯以慈爱,能止怨”(Dhammapada 5)。近代的非暴力运动亦如是:甘地在食盐进军(1930)中以身体承担代替羞辱;马丁·路德·金在“致诺贝尔委员会的信”(1967)提名一行禅师为和平奖候选人,强调其“以慈心止暴”的道路。由此可见,聚拢的手不是退让,而是为敌意创造一块可降落的安全跑道。接下来,最贴身的练习发生在我们的说听之间。

沟通的艺术:深度倾听

进一步说,沟通是握手的真实场域。《沟通的艺术》(The Art of Communicating, 2013) 提倡“深度倾听”与“慈悲言语”:倾听时以三次呼吸稳住自己,只为帮助对方受苦少一点;说话时避免标签句,改用感受与请求。在这种节奏里,注意力像双手把对话托住,使之不至坠回指责的深井。等到心软下来,事实与分歧才有机会被看清。由家与办公室出发,这种方法也能扩展到团体与社会。

社会层面的握手

从而,在公共层面,“聚拢的手”体现在修复式司法与对话圈等实践。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(1996–1998)表明,承认伤害与请求宽恕,比单纯的指责更能阻断暴力的循环。类似地,社区调解把“谁对谁错”转为“需要什么被修复”。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被看作彼此相连的邻人,和平便拥有制度化的握手方式。为了不让这些方法停留在口号,我们仍需把它落实到每日的微小动作。

以慈悲落实和平

最后,让双手真正聚拢,可以从三个微练习开始:一是冲突升起时,先把手放在胸前,与三次缓慢呼吸同在;二是以一句“我想理解,请说多一点”开启聆听;三是在会议或社交媒体上,少一次“戳痛”的点评,多一次“可否一起试试”的邀请。正如 Being Peace (1987) 所示,和平不是终点,而是行走的方式。每一次把手收回再伸出,世界就向可居之处移动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