践踏他人,人性折损:共同的道德代价
创建于:2025年10月11日

我们不能践踏他人的人性而不耗损我们自身的人性。——Chinua Achebe
引言:彼此相害终将自损
阿契贝提醒我们:践踏他人的人性,必将消磨自身的灵魂。这不是比喻的夸张,而是伦理与心理的连锁反应:当我们把他者降格为工具,我们也在削弱自我辨善的能力。因此,讨论他者的尊严,实则是在谈我们共同的生存方式。接下来,让我们从文学、哲学、心理与历史层层追问这句箴言的分量。
文学镜鉴:殖民叙事的反噬
在《瓦解》(1958)中,阿契贝以伊博社会的解体,揭示殖民治理如何以“文明”之名实施去人化。小说结尾,行政官计划写一本《下尼日尔原始部落的安抚》,把奥孔科沃的一生压扁成脚注,这一凝视也让殖民者的道德感逐渐麻木。正如叙事所示,剥夺他者的复杂性,也在清空施害者的良知与想象力。
哲思回响:仁与他者的连带
顺着这一线索,儒家早已指出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:否认他人的痛,就会熄灭自身的仁。转到西方,康德在《实践理性基础》(1785)强调把人视为目的,而非仅是手段。两种传统殊途同归:承认他者,是维护自我道德边界的最低底线,也是阿契贝警语的元规则。
心理学证据:去人化的自我伤害
心理学则给出机制解释。Nick Haslam(2006)区分“动物化”和“机械化”去人化,两者都降低共情阈值并促发残酷行为。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(1963)与斯坦福监狱实验(1971)虽有争议,却揭示角色与语境如何诱发对他者的物化。更关键的是,Litz 等(2009)提出“道德伤害”:加害与旁观都会在事后撕裂自我认同,印证“损人终损己”。
历史回声:暴行与社会自毁
历史的回声更为沉重。纳粹的“最终解决”、卢旺达1994年广播把图西人称为“蟑螂”、以及南非种族隔离,都以去人化开路,最终酿成社会的长久撕裂与信任崩溃。然则,南非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”(1996)亦显示:通过讲述与承认,施害者与受害者共同重建人性边界,社会才能止损并续命。
现实行动:以制度守护人性
由此,我们需要把尊严嵌入制度与日常:从课堂与媒体的用语规范、到警务与医疗的反去人化培训,再到恢复性司法的实践。与此同时,平台设计可减少辱蔑激励,企业治理纳入“人的影响评估”,公共政策以《世界人权宣言》(1948)为底线。唯有如此,阿契贝的警示才能转化为可操作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