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 想象力 在 习惯 原野 上 生长 新路
创建于:2025年10月11日
在习惯的原野上播撒想象力,看着新的道路显现。——保罗·科埃略
原野与惯性
科埃略的隐喻把日常比作原野:可耕、可走,也易被脚印踩成车辙。习惯为我们提供效率与安全,但同样会把感知收窄,令我们在旧轨里循环。于是,问题不是推翻原野,而是改变耕作方式——为固土松土。
播种之举
因此,播撒想象力意味着向既有流程中引入“不合常规的假设”。科埃略在《炼金术士》(1988)里让牧羊少年顺着“预兆”走出熟悉牧场,这个决断并非鲁莽,而是把好奇当作种子,先让它在心里发芽,再在现实里试种一小块地。这份温和的偏离,使新的路径从地表下显形。
心理学视角
进一步,认知科学解释了新路为何会“显现”。Kahneman《思考,快与慢》(2011)指出,自动化的系统一偏爱熟路;要看见未见之路,需要系统二的刻意思考为想象护航。与此同时,Dweck《终身成长》(2006)显示,成长型心态能把失败视为土壤中的肥料,而非荒地的证据。
小步实验法
从认识到行动,关键在“微小而可逆”的试验。设计思维倡导用低保真原型快速验证想法,IDEO 的实践表明,纸板与胶带即可开启探索。为让种子安全发芽,Edmondson (1999)关于心理安全的研究提醒:团队需允许可教的失误,如此土壤才不会因恐惧而板结。
历史的回响
而在更大尺度上,新的道路常源于对旧土的新耕。屠呦呦在研读《肘后备急方》等古籍后,以低温乙醚萃取青蒿素,避免高温失活,最终获2015年诺贝尔奖。这正如在习惯的药理与流程上播下不同的操作设想,路径便从实验台上浮现。
路径的外溢
由点及面,新路一旦出现,会开启“邻近可能”。Johnson《创新如何发生》(2010)指出,创意像珊瑚礁叠生:一个小突破为后续改进提供附着点。因而,个人的想象不止改变自我日程,也会在社区与行业中形成可通行的路网。最终,原野仍在,但它已被重新划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