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 阻力 读成 策略 调整 的 信号
创建于:2025年10月11日
将阻力视为调整策略的信号,而不是撤退的理由。——孙子
从兵法到决策的思维转向
首先,这句话把阻力从失败的信号改读为诊断的仪表盘。孙子主张因势制胜,孙子兵法·虚实云:兵之形,水也;水因地而制其流。既然地形改变水路,则阻力恰是地形在说话,提示我们该绕开高地、借低势前行。因此,遇阻不等于后退,而是进入侦察、重估与再部署的阶段。由此,胜负不再由硬拼决定,而由识势与顺势决定。
识别阻力:噪音与信号之别
接着,要将噪音与信号分离。可把阻力归纳为三类:环境约束、战略失配、执行缺陷。作战篇提醒持久消耗必伤国力,因此应先判明阻力是否来自错误战场,而非单纯士气不足。若为外部约束,调整目标与节奏;若为失配,重画主攻方向;若为执行问题,则修补流程而非推翻战略。如此分层,才能让每一次碰壁都产生可操作的学习,并为下一步调整提供明确方向。
以变制胜:顺势而为的常态
进一步,孙子在九变篇指出: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(孙子兵法·九变)。这意味着调整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制胜之道的常态。将阻力当信号,迫使我们更快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,把机动性转化为势,从而在对手尚未反应时改写战场几何。换言之,敏捷就是战力,调度就是火力。
商战案例:把碰壁转为转向
与此同时,这一思路在商战中同样成立。精益创业主张以最小可行产品验证假设,依据可测数据快速转向(Eric Ries《精益创业》2011)。例如,奈飞从邮寄租碟转向流媒体,正是把带宽与用户行为的阻力读成趋势信号,提前改造供给。与之相反,执拗地对抗阻力往往只会放大沉没成本,错过窗口。由此可见,识势与转向,是将消耗转化为复利的关键。
心理机动:把反馈带回判断
再看心理层面,成长型心态研究表明,个体如何解释挫折,将决定其后续投入与学习速度(Carol Dweck, Mindset 2006)。当我们把阻力解读为反馈,就会减少自我威胁,保留注意力用于调整策略;这与孙子所重的势与节同频:情绪退到幕后,判断走到台前。于是,韧性不再只是硬撑,而是能在痛点处迅速重排资源与优先级。
实践路径:用 OODA 驾驭阻力
最后,可将此法落地为一套迭代框架。以 OODA 环为骨架(John Boyd 的 OODA 环 c. 1970s):观察阻力的具体表现;定向,把其归因到环境、战略或执行;决策,选择保守修正或大胆转向;行动,用小规模实验检验,再以结果回灌模型。如此循环,我们便不再被阻力驱逐,而是借其导航,在不确定中持续逼近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