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san Sontag
苏珊·桑塔格(1933–2004)是美国作家、电影制片人及文化评论家,以论文集《反对阐释》和《论摄影》闻名。 这句“我还没去过所有地方,但它在我的清单上”表现出她对旅行与体验的俏皮而好奇的态度。
Susan Sontag 的名言
名言:6

以专注构建 稳健 精确 相信 微小 的 进步
最后回到桑塔格,她把专注提升为一种伦理。在旁观他人之痛(2003)中,她强调观看的责任:真正的看意味着不偷换对象、不被轰动效应牵走。相应地,创作也应拒绝好看的数字陷阱;正如古德哈特定律(1975)所示,一旦指标成目标,它就不再是好指标。因而,稳健与精确不仅提升作品,也守住对世界与受众的尊重。 [...]
Created on: 11/6/2025

让失败 成为 老练导师 而非 最终宣判
最后,护栏让勇敢成为可持续。加里·克莱因提出的“事前验尸”(2007) 让团队在行动前预想失败并反推防线;而“无责后检”(Google SRE, 2016) 强调事实、改进与知识共享。这样,失败就不再是终结,而是通往洞见的中继站。回到桑塔格的提醒:让失败说话,但把话语权用于学习,而非宣判。 [...]
Created on: 10/28/2025

清单上的远方 与渴望 同步 行走 选择 记忆
任何清单都注定未竟,这并非缺憾,而是一种尺度感。蒙田在《随笔集》(1580)里把行走当作自我检视的方式,提示我们:旅程的价值不只在抵达数量,而在被改变的程度。因此,与其追求“到此一游”的完整,不如追求“被此地改变”的完整。最终,清单不是世界的目录,而是自我更新的仪式——当远方在清单上,我们也在路上,且每一次改写清单,都是一次更贴近自己的转向。 [...]
Created on: 10/9/2025

凶猛观察 温柔行动 让想法 落地 的 转化之道
因此在日常中,可以把这条准则化为可练的肌肉:先给注意力加杠铃,再给行动装缓冲。每天用十分钟做“证据日志”,将观点与证据分栏;做决定前设定24小时“冲动冷却期”;表达建议时套用三步话术:先描述可被录像的观察,再陈述感受与需要,最后提出可执行的小请求;并用小步快跑的节奏控制变更幅度。如此,凶猛与温柔便形成回路,让想法持续、安全地抵达现实。 [...]
Created on: 10/3/2025

让好奇心成为恒久的伦理实践
最后,当个人习惯汇聚为公共风气,好奇便成为民主讨论的润滑剂。对立议题上,先复述对方最强论证(所谓“钢人”),再提出质询;在信息环境中,追踪一条消息的首发源与利益相关者。如此,好奇不再是猎奇的消费,而是推动理解、减少误判、增进共同善的日常机制。 [...]
Created on: 8/10/2025

懂得如何独处,就是与自己建立关系。— 苏珊·桑塔格
苏珊·桑塔格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,她的作品涉及文学、哲学和艺术等领域。她重视独立思考和个人体验,因此这句话也体现了她对个体精神独立和自主性的关注。 [...]
Created on: 2/28/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