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在混乱中寻找援手之光

创建于:2025年8月31日

“寻找那些帮忙的人。你总会发现有人在帮助他人。”——弗雷德·罗杰斯
“寻找那些帮忙的人。你总会发现有人在帮助他人。”——弗雷德·罗杰斯

“寻找那些帮忙的人。你总会发现有人在帮助他人。”——弗雷德·罗杰斯

一句箴言的温度

弗雷德·罗杰斯常说:“寻找那些帮忙的人。”这并非空洞口号,而是他母亲在他童年时教给他的应对之道。他后来在《罗杰斯先生的邻里》(1968–2001)与《The World According to Mister Rogers》(2003)中多次转述,用以安抚直面现实的焦虑。 在社会震荡时,他从不回避困难话题,如刺杀、战争与灾难;他用简单而具体的行动框架让儿童看到:恐惧画面背后,总有人正在做事。2001年“9·11”后,他录制公益短片,温柔地重复这句提醒,把注意力从不可控的恐惧,转向可见的帮助。

为什么总能找到帮忙的人

从这句箴言出发,灾难社会学表明:大难临头时,多数人并不恐慌逃散,而是自发协作。Rebecca Solnit 在《A Paradise Built in Hell》(2009)记录了1906年旧金山地震与卡特里娜飓风后的互助,证实“帮忙的人”并非偶然个例。 与此同时,心理学解释了何以“总能找到”。旁观者效应研究(Darley 与 Latané,1968)显示,模糊与分责会抑制出手;但当角色清晰、指令具体、榜样出现时,帮助率显著上升。因此,只要有组织、号召或一位先行者站出来,帮助者便会迅速聚拢。

把恐惧变成可见的线索

接着看,罗杰斯的建议其实是一种注意力干预:把眼睛从威胁源,转向行动者。这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“重评”策略相通——当我们能命名、定位并追随可控的线索,生理上的警觉便不至于吞没判断。 对于孩子与焦虑者,关键在“具体化”。比如,告诉他们去找穿反光背心的人、搬运物资的人、正在安慰别人的人;或者一起数一数救护车、志愿者、热线号码。由此,恐惧被转换为任务,失序被替换为路径。

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证词

这种“寻找”并非纸上谈兵。汶川地震(2008)中,蓝天救援队与无数乡镇志愿者并肩作业;日本东日本大地震(2011)后,临时安置点的“志愿厨房”把陌生人变为邻里;而在新冠疫情初期(2020),社区团购、跑腿志愿与心理热线迅速补位,成为缓冲网。 更早的史料亦相呼应。正如 Solnit 所述,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,市民自组织的救护与分发网络一度高效到超越官方反应。这些片段共同说明:只要我们去寻找,帮忙的人就会浮出水面。

让善意成为结构性的力量

进一步说,要让“总有人在帮助”成为常态,制度须为善意铺路。清晰的流程(如Incident Command System)、社区应急队(CERT)、可见的求助渠道与邻里联络人,能降低“不知道轮到谁”的犹疑。经济学家 Elinor Ostrom 在《治理公地》(1990)强调,明确规则与本地共治能把零散善意转化为稳定合作。 当岗位、资源与信息透明,旁观者效应被削弱,第一位出手者更容易出现,也更容易被接力。

成为“那个人”,也守住边界

最后,罗杰斯的箴言落点在个人选择:今天就准备一项技能(CPR/AED 或心理急救 PFA,参见 WHO《心理急救手册》,2011),在手机设置紧急联系人与本地求助清单,并在日常练习微小而具体的援手——帮人指路、转发失物信息、为新人留下操作说明。 然而,帮助也需要界限。学会结伴行动、记录交接、量力而行,并在耗竭前求助专业体系,使善意可持续。如此,我们不仅能在混乱中找到援手之光,也能成为他人所能找到的那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