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随时代而变 方得持久成功 来自 马基雅维利 的 洞见

创建于:2025年9月5日

凡欲持久成功者,必随时代而变其行事。——尼科洛·马基雅维利
凡欲持久成功者,必随时代而变其行事。——尼科洛·马基雅维利

凡欲持久成功者,必随时代而变其行事。——尼科洛·马基雅维利

命题与时代背景

马基雅维利以战乱频仍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为背景提出此言。城邦分裂、同盟多变,促使他观察到:若想让功业不昙花一现,行为与策略必须与时代节拍同频。《君主论》(1513)由此展开对“如何在变局中立足”的追问。为了回答这一问题,他提出两个核心概念,并将它们置于真实政治的风暴眼。于是,德行与幸运的辩证关系成为关键入口。

德行与幸运的辩证

他把可控的“德行”(virtù)与不可控的“幸运”(fortuna)并置:前者是胆识、判断与果断的综合,后者则像洪水来袭的河流。《君主论》写道,智者会在天气晴好时筑堤,以减轻汛期的破坏。由此可见,所谓“随时代而变”,不是随波逐流,而是预作筹划、因势利导。沿着这一思路,最具戏剧性的个案便是凯撒·波吉亚。

波吉亚的应变之术

在论及波吉亚时,马基雅维利称其善于顺势设局:先以严厉整饬罗马涅,继而处置代理以收民心;又试图在教宗更迭前稳固基盘。然而,《君主论》也坦承,他终因父亲去世与新教宗即位而失势,显示个人应变虽强,仍受大势掣肘。此例表明,变通是必要条件,却非充分条件;因此,视野应从个人技巧转向制度韧性。

制度的韧性与罗马经验

在《李维史论》中,他转而赞赏罗马共和国的柔韧:混合政体、权力制衡,以及在危机时设立的临时独裁,构成一种可伸可缩的结构。这种制度允许社会在矛盾中自我校正,因而比单一强人更能“与时而动”。从个人到制度的跃迁,启发我们思考现代组织如何把应变写进规则,而非只寄望于少数天才。

当代镜鉴:柯达与奈飞

转向当下,企业史提供了醒目的对照。柯达虽在1975年由工程师史蒂夫·萨森发明数码相机,却因路径依赖错失转型窗口;相反,奈飞在2007年由邮寄DVD转向流媒体,随后自制内容,完成多次自我更新。两案印证了命题:谁能在技术、用户与监管节奏变化时主动重构,谁就更可能获得“持久”的成功。接下来,关键在于方法。

将原则落地的方法

因此,实践层面可循几条路径:其一,建立前瞻扫描与情景推演,像“晴天筑堤”般提前配置选项;其二,以小赌注快速试错,允许同时经营旧引擎与新引擎(所谓双元组织);其三,设置“自我否定”的机制,必要时亲手淘汰自己的王牌产品。通过这些安排,个人与组织便能把握时代脉动,将偶然之幸转化为可持续的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