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当 机会 遇见 准备 幸运 不再 偶然

创建于:2025年9月10日

机会不会在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浪费时间。—Idowu Koyenikan
机会不会在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浪费时间。—Idowu Koyenikan

机会不会在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浪费时间。—Idowu Koyenikan

准备先于机会

首先,这句“机会不会在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浪费时间”点出了因果顺序:不是机会造就人,而是准备让机会停留。路易·巴斯德在里尔大学的演讲(1854)断言:“在观察领域,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。”因此,所谓幸运并非任性拜访,而是对长期投入的回应。为了让机会愿意停下脚步,我们必须先让自己的能力可被验证。

古今共识的先胜之道

随后,历史经验一再印证这一点。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云: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”先把胜算筑牢,再迎战,才不把战场交给偶然。用兵尚且如此,个人职业与学习更不例外:没有前置方案、资源与演练,即便机会出现,也只能眼看它擦肩而过。由此,准备成为对不确定性的提前谈判。

从刻意练习到临界点

顺着这个思路,现代研究把“准备”具体化为可重复的练习。Malcolm Gladwell《异类》(2008)以披头士在汉堡的超长驻唱为例,说明高强度、长期演练如何让他们在契机来临时脱颖而出;K. Anders Ericsson(1993)则将其命名为“刻意练习”。当准备积累到临界点,机会往往看似一夜之间,其实是多年“暗功”破壁的那一刻。

团队的运气回报率

而对于组织,准备体现在流程与节奏上。Jim Collins 与 Morten Hansen 在《选择卓越》(2011)提出“20英里行军”和“运气回报率”(Return on Luck):同样的好运,纪律严明的公司产出更高,因为它们事先设定了缓冲、假设与行动触发器。如此一来,机会不再是一阵风,而是一套可执行的剧本,被精心排练过。

用可选性放大幸运

更进一步,准备还意味着为不确定性设计“可选性”。Nassim Nicholas Taleb《反脆弱》(2012)主张通过小赌注、多选项来放大正向偶然;Jason Roberts(2010)提出“幸运表面积”,即用可见作品、开放网络与频繁试错扩大与机会相遇的概率。于是,准备不只在台下练功,也在台上被看见,形成良性循环。

把理念变成日常动作

最后,把理念落到日常是一条闭环:设定清晰领域(你要被哪类机会看见),以刻意练习提升基线,用作品与复盘持续输出信号,并预置决策清单以缩短“机会到行动”的反应时间。如此,当下一次门铃响起,你已在门口等候。届时,正如 Koyenikan 所言,机会自然不会在没有准备的人身上浪费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