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把万事可解化为行动力

创建于:2025年9月14日

万事皆可搞定。——Marie Forleo
万事皆可搞定。——Marie Forleo

万事皆可搞定。——Marie Forleo

信念的起点

首先,这句箴言并非盲目乐观,而是把“问题可被拆解”的信念变成一种默认假设。Marie Forleo在《Everything is Figureoutable》(2019)回忆童年:她的母亲用螺丝刀修收音机、自己铺地砖、补屋顶,像在日常里上演“可解”的小型实验。由此,她将“先相信有路,再去找路”转化为可复制的范式——不是保证结果,而是承诺去行动。

成长心态的科学背书

接着,从心理学看,这一信念与成长型心态相吻合。Carol Dweck在《Mindset》(2006)指出,把能力视为可塑的人,更愿意在挫折后调整策略,从而提高成功概率。相对地,Seligman关于“习得性无助”(1975)显示,反复受挫若被解释为“我做不到”,人会放弃尝试。两者对照提醒我们:把失败解读为反馈,才能让“可解”成为自我应对的启动器。

从传奇案例到通用方法

进一步看,阿波罗13号(1970)在舱体受损后,用胶带、塑料袋等临场拼装出二氧化碳过滤器适配件,NASA任务报告记录了这场“限制促生创造”的范例。可解并不浪漫,它要求把未知转成可试的下一步。设计思维亦如此:以同理洞察—重新定义—发想—原型—测试的循环(Tim Brown《Change by Design》, 2009),让问题在快速迭代中显形、缩小、被攻克。

把信念落地为工具箱

同时,我们需要一套可操作的微技能。比如:5 Whys追根溯源(大野耐一, 1978),避免头痛医头;OODA循环(观察–定位–决策–行动)帮助在不确定中快速更新认知;最小可行实验MVP让风险更可控(Eric Ries《精益创业》, 2011)。例如,求职受阻时,不必先做完“完美简历”,而是先向3位目标行业人士做15分钟访谈并收集简评,随后再迭代。

边界、现实与伦理

然而,“万事皆可搞定”不是“有毒乐观”。结构性障碍、资源不均与时间约束真实存在。Herbert Simon的“有限理性”提醒我们:决策在信息与注意力的边界内完成。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(Covey, 1989)提出“关注圈/影响圈”,提示先把精力投向可控杠杆,并把“可解”扩展为“可协作”——寻求帮助、链接资源、倡导制度层面的改进,才能把个人努力接入系统性解法。

日常练习与复盘机制

最后,让信念沉淀为习惯:用“如果–那么”实施意图降低启动阻力(Gollwitzer, 1999);用“两分钟启动”跨过拖延的门槛;用微小改进Kaizen记录每日一小步;并以“三问复盘”收尾——今天学到什么?哪里卡住?下一步最小行动是什么?如此循环,信念—行动—反馈—再行动的闭环会越转越顺,“可解”也从口号升级为稳定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