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观以望 审慎以行 准备迎接意外
创建于:2025年9月15日

你可以抱最好的希望,做最坏的打算,并准备好迎接意外。——丹尼斯·韦特利
双重目光:盯住最好,也看见最坏
首先,丹尼斯·韦特利的箴言提出一种“三点定位”的行动框架:以希望指引方向,以最坏情景校准边界,并以对意外的敏捷反应保持韧性。这并非摇摆的折中,而是动态的整合——乐观给出动力,审慎提供护栏,机敏让我们在不确定中仍能进退有据。 带着这一框架,我们可以把希望当作愿景管理,把最坏打算当作风险管理,把迎接意外当作适应性管理。三者相互牵引:缺一则偏,过度则失衡。
思想渊源:从斯多亚到兵法
继而回望传统,斯多亚学派倡导“预想不幸”(premeditatio malorum):在心中演练最坏,以免真正到来时措手不及。马可·奥勒留在《沉思录》中屡次提醒自己提前与逆境“会面”,好在风暴中守住操舵之手。 与此相呼应,《孙子兵法》主张“不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不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”。这正是韦特利命题的古典表述:希望不是凭运气,准备才是底气。
危机镜鉴:阿波罗13号的转弯
随后看现实案例,阿波罗13号在氧罐爆炸后发出“休斯顿,我们遇到问题了”。宇航员与地面团队用胶带、塑料袋和纸板将方形滤罐接入圆形系统,化解二氧化碳危机;这一即兴之举,建立在大量模拟训练、冗余设计与检查清单之上。 他们对成功保持希望,对失败做最坏打算,对突发状况保持创造性准备。结果,航天器转危为安,也为“准备即自由”作了最佳注脚。
组织实践:壳牌的情景规划
而在组织层面,壳牌石油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“情景规划”,系统地演练多种未来。正因预先构建了油价飙升等极端情景,公司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反应更快,后续研究与回顾如哈佛商业评论(1985)对此多有论述。 这套方法承接韦特利的三点:用“最好情景”激发投资,用“最坏情景”设置缓冲,用“黑天鹅情景”训练适应力,使企业在不确定中更稳健。
心理策略:防御性悲观与目标对比
再从心理学看,朱莉·诺瑞姆的“防御性悲观”显示:高目标与低预期可以共存。人们先设想失败,再据此制定具体对策,从而维持专注与表现(Norem, 2001)。 同时,加布里埃尔·厄廷根的“心理对比+执行意图”(MCII/WOOP)表明:单靠积极幻想会削弱努力,而将愿望与障碍对照并制定“若—则”计划,成功率更高(Oettingen, 2014)。两者共同说明:希望需要计划来着陆。
落地方法:从预演失败到缓冲冗余
最终,原则要落到工具与节奏上。可采用三步法:列出“最佳—最差—意外”三类情景;进行“预演失败”(Gary Klein, 2007)以提前识别薄弱点;为关键环节设置时间与资金缓冲,并建立冗余与替代路径。 配套上,建立风险热区清单、预警指标与事后复盘(源自美军的行动后回顾)闭环。如此,乐观不再空转,审慎不再沉重,迎接意外也就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驯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