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问 何为可能 再以 原则为锚 开辟 未来之路
创建于:2025年9月19日

先问什么是可能的,然后开辟一条道路。——埃隆·马斯克
提问的起点:把可能性说清楚
要开辟道路,先要界定地形。先问“什么是可能的”,实质是在厘清约束:物理边界(能量、材料、时间)、制度边界(法规、标准)、经济边界(单位成本与需求弹性)、以及技术成熟度(TRL)。当边界被明确,目标便从模糊愿景转为可验证的命题。由此,讨论从“我们想不想要”过渡到“在多大前提下做得到”,决策也随之从意见之争转为数据与试验驱动。
第一性原理:把问题拆回物理现实
接着,第一性原理提供了从“可能”通向“可行”的桥梁:不从惯例出发,而从组成要素与物理法则重建成本与性能边界。Ashlee Vance《Elon Musk》(2015)记载了电池成本被按原材料重算的做法;类似地,火箭成本中推进剂仅占低个位数百分比的事实,暗示可复用性才是降本杠杆。通过这种拆解,“不可能”不再是定论,而是等待被重构的假设集。
快速迭代:用原型去开路
因此,路径不是“想出来”的,而是“跑出来”的。SpaceX的猎鹰1号在2006–2008年三次失败、第四次成功,提供了范式:以最小可行原型验证关键假设,再在闭环中加速学习(测试—诊断—修复—再测)。2015年可回收助推级着陆则表明,当关键假设被一一击穿,路径会从崎岖小径变成可重复的通道。原型不是终点,但它是所有道路的起点。
可扩展性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工程
随后,单点“可行”要跨越到系统“可扩展”。特斯拉从样车跨入量产,依赖的不只是产品设计,还有制造节拍、供应链冗余、软件与数据闭环(如OTA将改进带到存量车辆)。同理,垂直整合与模块化协同相结合,让瓶颈从隐性变显性,从而被定向消除。由点到面,路径才真正成为“路网”。
风险与里程碑:在不确定中保持推进
进一步地,路径需要节拍。以可度量的里程碑约束风险:把技术风险(能否做到)、时程风险(何时做到)、资金风险(做到的代价)对应到阶段性验证。管理学上,OKR源流可追至Andrew Grove《高产出管理》(1983)对可量化产出的强调;与工程上的阶段门配合,团队得以在不确定中维持“有方向的速度”。这样,失败变成信息,延误变成重新规划的信号。
把格言落地:个人与团队的微框架
最后,将“先问可能,再开路”转化为日常动作:先界定约束,写下必须满足的物理与法规下界;再重算成本与性能的第一性边界,找出10倍改进的潜在杠杆;随后以最小原型验证最危险的假设,并为每轮试验预设“通过/失败”判据;当验证通过,转向可制造性与可服务性设计;并用数据回流(遥测、用户反馈)驱动版本节奏。如此,格言不止是口号,而是一条可复用的工作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