睁眼一跃 于 舒适尽头 邂逅 真正的 信仰
创建于:2025年9月19日

睁眼一跃;信仰始于舒适的尽头。——索伦·克尔凯郭尔
信仰为何需要一跃
首先,这句“睁眼一跃;信仰始于舒适的尽头”把两种动作并置:睁眼意味着清醒与看见边界,一跃意味着穿越已知之河。克尔凯郭尔认为理性能把我们带到边界,但无法替我们跨越不确定性;因此,真正的信仰是一种在不完全保证下的决断(《非学术的后记》, 1846)。这种“主观即真理”的姿态,不是反理性,而是承认理性的限度,并承担个人责任。接着,让我们看看他最著名的例证。
亚伯拉罕的悖论
在《恐惧与战栗》(1843)中,他以亚伯拉罕献以撒为“悖谬”的原型:伦理上不可辩护,却在与神的关系中成为“信仰骑士”的跳跃。这里的关键不是盲从,而是孤独而战栗的顺从——他必须在无可传达的处境中决断。由此引出一个更深的问题:人是如何在舒适的伦理常识之外,承受这种不确定的自由?
舒适边界与焦虑
克尔凯郭尔在《焦虑的概念》(1844)称焦虑为“自由的眩晕”:当可能性展开,人便头晕目眩,转而躲进舒适区以逃避选择。然而,正是在这条边界,信仰作为勇气出现,给不确定以承受的形状。与之呼应,现代心理学的耶克斯–多德森定律(1908)显示适度唤醒能激发最佳表现,过低则倦怠、过高则崩溃。于是,“舒适的尽头”既非恐慌的深渊,也非麻木的温室,而是张力最富生命力的地带。
从抽象到日常
因此,践行“睁眼一跃”可以从微小处开始:一次如实道歉,一次不逃避的谈话,一次把履历投向心向往之处,或一天里把注意力从屏幕抽回祈祷与静默。前半步是“睁眼”,识破自我辩解与伪确定;后半步是“一跃”,在信息不完备时做出可被检验的承诺。如此循环,勇气被肌肉化,信仰不再抽象。接下来,我们仍需辨别跳跃与冒进的界线。
辨别跳跃与鲁莽
要区分信仰与鲁莽,尺度在“内在的纯一”与责任。克尔凯郭尔在《纯洁的心就是专一地愿意》(1847)提醒我们,动机越单纯,越能拒绝用“结果”替代“忠诚”。实践上,可借由良心省察、与可质询的共同体同行、为选择承担可追责的后果,来测试自己是否只是追逐刺激。这份节制,使跳跃更像守约而非赌博。
以希望持续跨越
归根结底,信仰并非一次性的纵身,而是以清醒为前奏、以希望为韧性的反复跨越。正如《非学术的后记》(1846)所言,真理需要激情相随;而激情并非喧哗,而是持续把自己置于可爱的风险之中。于是,当我们在舒适的尽头睁眼,一跃所抵达的,并不是答案的终点,而是与意义同行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