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败更好 把挫败 迭代为 前进 动能 勇气
创建于:2025年9月19日

再试。再失败。失败得更好。—— 塞缪尔·贝克特
荒诞传统中的出身
首先,让我们回到语境:此句出自塞缪尔·贝克特的散文《Worstward Ho》(1983),延续他自《等待戈多》(1953)以来对无望处求意义的荒诞精神。短促的命令式语气,将存在的空无化作行动的脉搏。它既否认一次性成功的神话,又把人的能动性收束为最朴素的重复——再试。
语言节奏与内在逻辑
接着看形式:再试、再失败、失败得更好,三个层级以断裂推进,既像鼓点,又像台阶。贝克特并未承诺胜利,而是重塑目标函数:从是否成功,转为失败质量的改善。由此,改进不再是胜负后的附庸,而是过程的核心律动,推动主体在限制中继续前行。
把失败重命名为反馈
在此基础上,心理学为其提供支点。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(2006)指出,成长型心态将挫败解读为能力可塑的证据;而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(1979)揭示人对损失更敏感,因而更畏败。贝克特的口号正好反向驯化这种偏差:以可度量的更好,抵消对失败的本能回避。
科学与创新的迭代法则
继而我们看到科学方法的回声。波普尔在《猜想与反驳》(1963)主张以可证伪性驱动知识增长,试错不是瑕疵,而是发动机。应用层面,Ries《精益创业》(2011)提出构建—测量—学习循环;Catmull《创新公司》(2014)记录皮克斯以脑力托管会反复打磨故事。失败被压缩为快速、低成本、可学习的单元。
技能习得与刻意练习
同时,能力提升也依赖同一脉络。Ericsson等在柏林音乐学院研究(1993)表明,顶尖者并非盲目加时,而是进行高质量、带反馈的刻意练习;其通俗阐释见《刻意练习》(Ericsson & Pool, 2016)。所谓失败得更好,即将错误定位在最近发展区,并以即时反馈缩短修正半径。
伦理边界与更好的尺度
不过,更好并非无条件。在医学与安全关键领域,更好意味着更安全、可追溯与经伦理审查的改进;这要求预注册、分阶段试点与清晰的风险上限,例如临床试验的注册与监督平台。贝克特的勇气,须经制度化的护栏,才能转化为公共利益而非鲁莽赌博。
把口号化为今日行动
最后,将其落地为三步:其一,定义可迭代的最小单元与成功/失败阈值,确保下一轮能据此调整;其二,设计高频、廉价、真实的反馈回路,如每日复盘与同侪评议;其三,预设撤退与学习清单,失败即刻产出改进方案与新假设。如此,再试不再是重复,而是方向性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