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不顺时也要选择坚强

创建于:2025年9月19日

我相信,当一切似乎都不顺利时,要坚强。——奥黛丽·赫本
我相信,当一切似乎都不顺利时,要坚强。——奥黛丽·赫本

我相信,当一切似乎都不顺利时,要坚强。——奥黛丽·赫本

信念的锚点:逆境中的一句话

赫本的这句话像在暴风雨里抛下的锚:当外界全面失灵时,把注意力收回到唯一可控之处——自己的态度。坚强并非否认痛苦,而是承认现实后仍选择站稳。这一“选择”的语气,正为后文的经验与方法预设了方向。

战火与饥荒:赫本的早年试炼

这一信念并非空洞口号。赫本在荷兰被占领的少年时期经历“饥饿之冬”(1944–45),曾在秘密义演中跳舞为抵抗组织筹款,也忍受长期营养不良。正因如此,她更懂得在最坏处仍保存体面与希望。这段亲历自然牵引我们走向一个问题:人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出可复制的坚强?

科学视角:韧性与“学会乐观”

心理学提供了线索。Seligman《Learned Optimism》(1990)提出“学会乐观”,通过重评证据、区分可控与不可控,降低无助感;Duckworth《Grit》(2016)则强调长程目标与持续努力的组合。两者共同指向一个要点:坚强是可训练的认知与行为模式,而非天赋。接下来,意义感又如何为这份模式提供燃料?

赋予痛苦以意义

弗兰克尔《活出意义来》(1946)显示:即使在最极端的处境中,人仍保有“选择态度”的自由。把痛苦与某个超越自我的目标相连接,烦恼就从“无解的折磨”转为“可以承受的代价”。顺着这个思路,我们更能理解赫本后来把个人的伤痕转化为公共的善。

将坚强化为善意:从我到我们

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(1989–1993)后,她走访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(1992)等地,把关注投向饥饿与疾病的儿童。她常说,人有“两只手”,一只帮助自己,另一只帮助他人。由我到我们,坚强不再是硬扛,而是把幸存下来的力量用作庇护他人的屋檐。于是问题落回实践层面:我们今天能怎么做?

可实践的坚强:具体做法与边界

可以从五步开始:第一,给情绪命名并延迟反应30秒;第二,把问题拆成“今天能做的三件小事”;第三,写下证据反驳绝望性想法;第四,建立求助清单并主动联系一人;第五,保证睡眠与步行等基本生理节律。同时,若出现持续绝望或自伤念头,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如此,坚强从一句箴言,长成日复一日的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