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go

计划或许无用 但规划过程 决定 适应 能力 与成败

创建于:2025年9月22日

计划毫无价值,但计划的过程却至关重要。——德怀特·D·艾森豪威尔
计划毫无价值,但计划的过程却至关重要。——德怀特·D·艾森豪威尔

计划毫无价值,但计划的过程却至关重要。——德怀特·D·艾森豪威尔

名言的真实语境

首先,艾森豪威尔在1957年对美国国家国防后备军官讲话时说出这句名言:“Plans are worthless, but planning is everything.”(National Defense Executive Reserve, 1957)。他并非否定计划书,而是区分“成品”与“过程”:前者注定在现实面前变形,后者则锻造态势感知、协同与预案,从而使人能在变化中迅速重组行动。

诺曼底登陆的具体证据

随即回到他的战时经历。诺曼底登陆并未按剧本进行:天气反复、潮汐与敌情多变,但盟军依靠数月的侦察、后勤演练与反事实推演,得以在窗口期果断出击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艾森豪威尔在1944年6月5日写下“若登陆失败,我负全部责任”的简短声明草稿,这份预写的“失败通告”表明,他通过规划提前消化了不确定性与责任,因而在关键时刻能冷静调整。

战争思想的相互印证

再者,这一思路与更广泛的军事思想互相印证。普鲁士将领莫尔特克提出“任何作战计划都无法在与敌人第一次接触后存活”(c. 1871),而约翰·博伊德的OODA循环(观察—定向—决策—行动,1970s)则强调快速迭代的感知与决策。两者合起来解释了艾森豪威尔的断言:计划书会死,规划让循环保持活态。

企业情景规划的威力

转向商业世界,壳牌在皮埃尔·瓦克领导下发展情景规划,成功应对1973年的石油冲击(见Wack, HBR, 1985)。其要旨并非预测准确,而是通过结构化对话识别关键假设与触发条件,使组织在情景切换时拥有“预演过的反应”。由此可见,规划是一种组织学习的机制,而非一次性文件。

工程与太空中的即兴与准备

与此同时,工程与航天领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层面。阿波罗13号在氧罐爆炸后,地面与航天员凭借演练与清单即兴拼装二氧化碳净化装置,终将飞船安全带回(NASA mission logs, 1970;影片《Apollo 13》据此改编)。这恰如其分地说明:正是大量的预案、演练与标准作业,使“临场创造”成为可能。

把方法带入个人与团队

因此,把方法落到个人与团队也同样有效:在启动前进行“事前检讨”(Gary Klein, HBR, 2007),把项目可能失败的路径先写出来;借助清单提高低错率协作(Atul Gawande, 2009)。更重要的是,定期复盘并更新假设,让计划“活”在我们的节奏里,而不是“躺”在档案夹里。

归纳:把计划转化为适应力

最后,可将名言转译为可执行的习惯:先明确意图而非路线;随后枚举关键假设与预案;设定情景触发器与决策门槛;以短周期演练检验,并保留冗余与选项。当环境改变时,我们丢弃的是旧计划,但保留并调用的是因规划而获得的判断力与协同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