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混乱中 寻找 伸出援手 的人们 给予 希望
创建于:2025年9月22日

当我还是个男孩,在新闻里看到可怕的事情时,母亲会对我说:“去寻找那些伸出援手的人。”——弗雷德·罗杰斯
母亲的提醒与恐惧的转向
起初,这句出自弗雷德·罗杰斯的温柔叮嘱,将孩童对灾难新闻的无措,化作一种可执行的指令:看见那些正在帮忙的人。焦点的移动并非逃避,而是一种重新组织经验的方式——在噪声与惊恐之间,给心灵一个可依托的坐标。于是,恐惧不再是唯一的叙事,勇气与善意也开始进入画面。
人类注意偏差与心理重评
继而,心理学解释了这条建议的力量。人脑天生易被负面信息捕获,这被称为“消极偏差”(Baumeister et al., 2001)。而“寻找援手者”实则是一种认知重评,将注意从威胁转向资源。正如积极情绪的“拓展—建构”理论所示,哪怕细微的希望也能扩展思路与应对力(Barbara Fredrickson, 2001)。当我们主动搜寻“谁在帮助”,我们也在重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。
危机现场的援手者
进一步看,历史与日常皆不乏例证:汶川地震后,医护与志愿者连夜驰援;疫情初期,社区网格员为独居老人上门送药;山火与洪水中,邻里自发开设临时避难点。这些场景与抽象的“善”并肩而行,成为可以被具体看见的行动。由此我们明白,罗杰斯的提醒不仅安抚个体,更训练我们在混乱中辨识秩序与互助的脉络。
媒体素养与解决导向叙事
与此同时,信息环境会放大我们看到的世界。“培育理论”指出,长期沉浸在暴力叙事里,易形成“恐惧世界”的感受(Gerbner, 1976)。而“解决方案新闻”倡议报道问题的同时呈现有效对策与主体(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;Ulrik Haagerup, Constructive News, 2017)。因此,当我们主动寻找“援手者”的报道与故事,便是在为自己的心智饮食做选择,也为公共讨论引入可复制的经验。
教养中的安全感与行动感
因此,家长与教育者可以把这句话化为日常练习:先陪孩子命名情绪,再问“你看见了谁在帮助?”这既是共同调节,也是行动想象的起点。相关研究表明,“情绪教养”能提升儿童的复原力与同理心(John Gottman, 1997)。当孩子学会在恐慌中定位援手,他们也在学习如何成为可靠的同伴与公民。
从看见到成为:可复制的善
最后,看见是通往行动的桥。旁观者效应研究揭示了干预的五个环节:注意、解读为紧急、承担责任、掌握方法、付诸实施(Latané & Darley, 1968)。预先训练能显著提高行动率:学急救与心肺复苏,加入社区守望相助,准备应急包,或定期参与献血与志愿服务。这样,当下次新闻再度令人不安,我们已不只在寻找援手——我们也在排队成为其中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