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大山不动,就绕山修路,并为后来者留一座桥。——纳尔逊·曼德拉
大山与道路的比喻
这句箴言把“无法撼动的大山”化为现实中的结构性障碍:根深蒂固的制度、根深土厚的偏见、或一时无解的资源与权力格局。与其把力气耗在“让山移动”的冲撞上,不如绕山修路:承认地形,改造路径。更重要的是,不只为一己通行,而是“为后来者留一座桥”——把经验制度化、把通道公开化,让通行成为公共品。由此,个人的策略转化为代际的善意,策略性让步也就成为了面向未来的构造性作为。
曼德拉的务实理想主义
这一路径与曼德拉的政治实践相呼应:理想不降级,但方法可转轨。他在罗本岛的漫长囚禁让他理解权力现实,同时坚持尊严与平等的底线。《漫漫自由路》(1994)记述他如何将个人苦难转译为集体愿景,并以“Ubuntu”(因他人而成其为我)的伦理连接敌我。于是,理想成为方向,务实成为路面——两者并非妥协与背叛,而是共同构筑可行的通达之道。
从对抗到谈判的“绕行”
当暴力对撞无法撼动体制之“山”时,他转向谈判之“路”。1990年获释后,他与德克勒克启动谈判,以一人一票为原则但在时序与细节上灵活布局;1993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。这种绕行并非屈从,而是以可持续的方式逼近目标:先达成《临时宪法》(1993)的框架,再以1996年新宪法固化权利秩序,既让社会能走下去,也给价值一个可以承载的路面。
把桥留给后来者:制度与和解
“桥”在南非语境中,最具象的就是制度化的通行权与文化性的互认。1996年成立的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”由德斯蒙德·图图主持,以“陈述真相、换取有限赦免”的设计,替代了复仇式清算,塑造跨群体的过桥点。同样,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决赛上,曼德拉身穿斯普林博克队队服走进球场的象征性举动,为曾被排他身份绑定的体育,搭起了象征性的民族桥梁。这些桥让社会不止今天能过,明天也能过。
在复杂系统中修路的方法
修路,不是一次性的技巧,而是可复制的方法学。先勘测地形:识别不可动的“山”(红线与约束)与可重塑的“坡”(流程与激励)。接着选线:用渐进式协议、有限试点或辅助性联盟绕开硬阻力。再铺面:把有效做法写入标准、预算与培训,使之成为公共通道。最后立桥铭:把经验沉淀为文档、制度与故事,让后来者无需再以同样代价翻山。开源社区的贡献指南、公共卫生的流动接种点,都是把“经验”变“桥梁”的当代样例。
何时绕、何时推:底线与抉择
当然,并非所有山都该绕。涉及尊严与平等的原则,是不能挪动的“主峰”。曼德拉在是否坚持普选权上从未让步,但在过渡路径、时点安排与象征姿态上敢于绕行。《漫漫自由路》(1994)的回忆表明:判断的关键,在于分辨“价值底线”与“实现路径”,并把让步限定在路径层面。如此,绕行不是退却,而是以更优的曲线,抵达同一座峰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