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可以接受失败,每个人都会在某些事情上失败。但我不能接受不去尝试。——迈克尔·乔丹
尝试的底线
首先,这句箴言把“失败”与“放弃尝试”区分开:前者是结果的偶然,后者是选择的必然。乔丹强调可控之处在于行动本身——是否站上赛场、是否出手。正因人人都会失手,他将“尝试”设为最低底线,把尊严系在努力而非得失上。这样一来,失败不再是终点,而是下一次尝试的素材。
乔丹的实践见证
接着,乔丹以亲身经历进行注解:高中二年级未入校队主力,他被迫打校二队磨炼基本功,翌年逆袭(见《I Can't Accept Not Trying》,1994)。更著名的是他在耐克“Failure”广告中自白:投丢9000多球、输掉近300场、26次被寄望绝杀却未中。正因一次次出手,他才为那少数决定性进球积累了条件。
成长型思维的支点
进一步,从心理学看,这种态度符合成长型思维。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(Mindset,2006)指出,把能力视为可塑的人,会将失败当成信息而非判决。这种解释风格鼓励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可改进的策略上,于是“敢试”变成持续学习的开端,而非鲁莽的冲动。
把失败变成反馈
此外,刻意练习为“敢试”提供了方法论。安德斯·埃里克森在《刻意练习》(Peak,2016)强调,将挑战分解为可反馈的微目标,迅速循环尝试—纠正—再尝试,使失败成为精准校正的信号。正如球队复盘录像:一次失误不是羞耻,而是坐标点,标出下一步训练的方向。
创新场景里的出手权
同时,在创新与商业领域,拒绝不尝试意味着以小成本验证假设。埃里克·莱斯《精益创业》(2011)主张最小可行产品与快速迭代,用真实市场学习代替纸上推演。这与乔丹的赛场哲学相通:不把命运交给想象,而是用一次次“出手”让现实给出答案。
勇气与纪律的合奏
最后,勇气需要与纪律相配。敢于尝试并非盲目冲锋,而是以准备支撑风险:设定清晰的出手标准、掌握复盘节奏、在疲惫时保持动作质量。乔丹常被队友称道的,是他在清晨训练中无数次重复同一移动的自律——于是每一次尝试,都不再只是赌运气,而是兑现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