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画画,你必须闭上眼睛并歌唱。——巴勃罗·毕加索
直觉的入口
毕加索的命题看似悖论:绘画是视觉的艺术,却要先闭眼。其意在于暂时撤下经验之眼,把注意力交给身体的记忆与心灵的节奏。换言之,图像在纸上出现之前,先在内在的“听觉”里被调音。只有当恐惧与评判静下来,线条才会像旋律一样自然而来,而画者得以进入更自由的状态。
从视见到内视
进一步说,闭眼并非拒绝世界,而是换用“内视”。许多训练如“盲轮廓描绘”要求不看纸,只以触摸和感受去描摹对象的起伏。尼古拉兹《绘画的自然之道》(1941) 正以此唤回手与眼的同步,阻断复制的惯性。于是,观察从再现外形,转为延续感受,使形与意在同一条脉上流动。
歌唱的比喻
与此同时,“歌唱”为绘画提供节拍与呼吸。康定斯基在《论艺术的精神》(1911) 指出颜色与音响具有可对应的张力;保罗·克利常以乐谱理解线条,主张“让线条走路”。当我们用呼吸划分句段,笔触便呈现强弱、长短与停顿—宛如乐句的起伏。中国书法所谓“行气”,正是让节奏贯穿画面,使观看近似聆听。
毕加索的实践
回到作者本人,毕加索以即兴推进画面,他那句“我不寻找,我发现”点明放下预设的勇气。《亚维农少女》(1907) 的破裂面与多视点,像突然转调的和弦,迫使观者在节奏中重建空间。弗朗索瓦·吉洛《与毕加索的一生》(1964) 记述他“先发动,再辨认”的工作法:先让画面唱出来,随后再识别其意义。
创意的心理节律
此外,创意心理学指出灵感常在松弛时浮现。格雷厄姆·华莱士《思想的艺术》(1926) 将过程划为准备、孵育、灵感与验证;“闭眼”恰似进入孵育阶段:外部刺激降低,内部联想活跃。此刻轻声哼唱能稳定呼吸、削弱自我批评,让潜意识的图像浮面,从而为随后的判断与修整提供更丰沛的素材。
练习与平衡
最后,把理念化为方法:先闭眼哼唱一段旋律,用四拍呼吸起笔;进行1分钟盲线热身,再睁眼调整结构;以单色铺“节拍块面”,再叠加“旋律线”;收尾时回听画面的“静默”,删去喧哗的笔触。如此在直觉与修整之间往返,你会发现:真正的看见,常在闭眼之时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