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举他人,也托起自己

约 3 分钟阅读

抬起他人重担的一角,你便会随之升起。——德斯蒙德·图图

Ubuntu的内核

从图图的箴言出发,我们首先听见Ubuntu的回声——“我因我们而在”。他不断强调人的相互成就:当你伸手扶起他人,关系网络便把你一并托起。南非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”便是这种信念的制度化尝试,借由公开证词、宽恕与赔偿,让创伤经由彼此承认与承载而被转化(见图图《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》,1999)。于是,抬起他人重担的一角,不仅是道德姿态,更是自我与共同体同步复原与升腾的机制。

利他的回馈

继而,心理与生理层面的证据解释了为何“托举他人”会带来“自我上升”。Allan Luks 在《行善的治愈力》(1991)提出“助人者愉悦”,描述利他行为引发的内啡肽与温暖感受。与此同时,Dunn、Aknin 与 Norton 在 Science(2008)表明:把钱花在他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能提升幸福感。这些发现与图图的洞见互为印证:助人不是牺牲后的空耗,而是能量的回流与自我更新。

社会资本的升力

顺着个人层面的益处,我们转向群体尺度。Robert Putnam 在《独自打保龄》(2000)指出,信任与互惠构成社会资本,直接关系治理效果与生活质量。更进一步,Elinor Ostrom《公共事务的治理》(1990)实证显示:当社区成员相互承担与监督,公共资源反而更可持续。疫情时期的互助网络亦证明,小范围的分担能迅速放大为韧性与恢复力。这正是“抬一角而全体上升”的社会动力学。

服务型领导的杠杆

再看组织层面,Robert K. Greenleaf 在《服务型领导者》(1970)提出:真正的领导先为人服务。领导者若主动分担团队的“隐形重担”——信息不对称、情绪压力与不公平流程——便能撬动信任与绩效的正循环。灾害社会学者 Daniel P. Aldrich 在《建构韧性》(2012)亦发现,连接性的领导与强韧的社群网络显著加速灾后复原。由此可见,抬起他人的一角,往往就是撬动全局的支点。

从可行的微行动开始

为了把格言落地,我们需要从“小而必做”的动作切入:在会议中替弱势发声,为同事梳理流程、共享模板,或在社区里建立轮值式互助。正如“微小胜利”理论所示,连续的小幅推进能积累信心与结构性改变。因而,每一次把重担挪开哪怕一寸,都会为他人与自己创造前进的坡度。

边界与持续性

然而,持续托举也需要边界与自我关照。Kristin Neff《自我关怀》(2011)指出,善待自己能防止同情心疲劳;而 Figley(1995)关于次级创伤的研究提醒我们:长期承载他人痛苦需要恢复性的“间歇”。因此,建立轮换机制、明确资源上限与复盘回馈,使“抬一角”的善意不致折损为消耗,反而成为长久、稳健的升力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