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正义前行:以言语与脚步发声

约 3 分钟阅读

不仅要用言语发声,也要用脚步发声;当我们坚持到底时,正义才会前行。——德斯蒙德·图图

双重发声的要义

首先,图图提醒我们,正义不仅在口头上立锥,也要在街道上扎根。言语能界定价值、唤起共识,而脚步则把价值带入公共空间,让沉默的广场成为见证的场域。正如他一再倡导的非暴力见证,那是一种让良知可被看见的“公共礼仪”,既克制又坚定。于是,发声与行走彼此支撑:没有言语,脚步缺乏方向;没有脚步,言语难以生长出现实的力量。

历史回响:行走的语言

继而,历史为这种“行走的语言”提供了清晰注脚。甘地的食盐进军(1930)以简明的步行抵达帝国法令的裂缝,将抽象的自治诉求变成人人可参与的行动。类似地,塞尔玛—蒙哥马利行军(1965)将投票权的不公显现于世,并直接推动《投票权法》的通过。由此可见,当话语跨出门槛,脚步便把正义从理念推到立法桌前。

南非经验:从抗议到和解

同时,南非的道路印证了图图本人对“脚步神学”的理解。他参与并支持1989年开普敦和平游行,让非暴力的身影穿越戒严的阴影;而在制度转型期,他又主持真相与和解委员会(1996–1998),用证词替代复仇,让“走上街头”的勇气转化为“走进聆听”的修复。图图在《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》(1999)中指出,公开讲述与承担责任,才能把抗议的能量沉淀为共同体的重建。

坚持为何推动正义

进一步,为什么“坚持到底”能让正义前行?社会运动研究显示,非暴力抵抗的持续性与包容性显著提升成功率。切诺维思与斯蒂芬《非暴力抵抗为何奏效》(2011)指出,当运动能长期维持并吸纳到约3.5%人口的积极参与时,几乎没有失败的先例。与此同时,班杜拉的“集体效能”(1997)解释了这种动力:当人们感到彼此能够影响结果时,投入会自我强化,旁观者也会转变为行动者。

从口号到制度的转化

因此,言语与脚步的协同,最终应在制度中落定。塞尔玛行军之后的《投票权法》(1965)说明口号可以成为条文;南非新宪法(1996)将“平等与尊严”写入根本法,则体现从广场到法庭的连续性。更近些年,“#MeToo”把个体叙述推至公共议程,促成多地的职场防治与申诉机制改革。这些回响都在重复图图的命题:坚持让正义拥有可复制的形状。

持续行动的实践路径

最后,若要让脚步不致疲惫,行动也需要可持续的节律:周期性的集会与社区服务彼此交替,联盟建设与关怀实践并行,让道德激情获得耐力。阿伦特在《人的境况》(1958)提醒我们,公共行动需要既“显现”也“持续”;一如图图所示,只有当我们不断用口、用脚、用心同频共振,正义才会一步一步、稳稳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