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不是通过遵循规则学会走路的。我们通过实践、通过跌倒来学习。——塞缪尔·巴特勒
从规则到体验的转身
起初,巴特勒点破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:走路并非靠背诵规范,而是在身体与地面的不断对话中摸索出来。婴儿的步伐并不遵循手册,每一次摇晃都是即时反馈,下一步因此更稳。由此过渡到更广的学习图景,规则像地图,实践才是地形;地图提供方向,但唯有踩在泥土里,路径才会显现。
错误是最锋利的老师
随后,从认知角度看,错误提供了调整系统所需的“预测误差”。Rescorla–Wagner 模型(1972)揭示了学习由误差驱动;大脑用期望与结果的差值更新权重。跌倒让我们即时校准前庭平衡与肌肉记忆,从而在下一个动作中重分配注意与力量。因此,失败并非偏差,而是信号;它告诉我们该往哪里修正。
教育思想的历史回响
延伸到教育思想,杜威在《民主与教育》(1916)主张“做中学”,把学校视作社会的缩影;蒙台梭利在《有吸收力的心灵》(1949)以可操作的教具让儿童通过感官操练理解抽象;皮亚杰在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》(1969)刻画同化与顺应的动态平衡;而科尔布《体验式学习》(1984)以“体验—反思—概念—实验”的循环将这一直觉结构化。
为跌倒搭建安全试错场
为了让“跌倒”可承受,专业训练普遍搭建低风险的演练环境:航空采用高保真飞行模拟器,先在可逆失败中积累经验;外科训练结合仿真与清单,降低真实病人的风险(Atul Gawande《清单革命》2009);软件团队通过混沌工程、预演演练与 A/B 测试,把失误限制在可控范围。这样,试错成为加速器而非炸药包。
反馈与反思把经验变成模型
接着,实践之所以转化为能力,关键在于闭环。科尔布强调反思将“做过的事”变为“可迁移的法则”;在组织层面,美军的 AAR(After Action Review,始于 1970s)用“发生了什么、为何如此、下次怎么做”三问,把经历沉淀为行动改进。若能快速获取、诚实呈现并及时应用反馈,跌倒就会成为下一次稳定前行的支点。
容错文化与长期创新
因此,文化决定跌倒能否变成资产。心理安全让人敢于暴露无知与失误,从而更快修正路径(Amy Edmondson《无畏组织》2019)。相反,零容错会催生隐瞒与保守,学习停滞。把惩罚转化为教练式反馈,把问责对准流程而非个体道德,规则便回到应有位置:为实践护航,而不是取代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