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与关怀 架起人本永续之桥

约 3 分钟阅读
通过工作与关怀架起桥梁;为人所建,方能长久。——旺加里·马塔伊
通过工作与关怀架起桥梁;为人所建,方能长久。——旺加里·马塔伊

通过工作与关怀架起桥梁;为人所建,方能长久。——旺加里·马塔伊

桥梁的两种材料:劳作与关怀

马塔伊将“工作”与“关怀”并置,提示我们:结构与心意是同一座桥的两端。前者是可见的投入——植树、修渠、修路;后者是不可见的动机——为谁而做、为何而久。二者相互加固:没有关怀的工作会沦为短期工程,没有工作的关怀则停留在良好愿望。因此,她的下半句顺理成章——只有“为人所建”,桥梁才有承载集体记忆与持续维护的理由,进而穿越时间。

“为人所建”的人本逻辑

延展开来,“为人所建”并非口号,而是路径:把使用者带入设计与决策的最前线。人本设计与参与式规划由此成为关键方法。简·雅各布斯在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(1961)指出,街道的生命力源自居民的目光与脚步,而非宏大的蓝图。换言之,当项目回应真实生活的节律,它就更容易被日常使用与自发维护。也正因如此,人们会将其视为“我们的桥”,而非“某个部门的桥”。

绿色带运动的实证

回到马塔伊的实践:她于1977年创立“绿色带运动”,动员社区(尤其是妇女)以植树改善生计与生态。《不屈不挠》(2006)回忆了她守护内罗毕自由公园的行动(1989),以及卡鲁拉森林的抗争(1999):当公共土地被视为人的共同福祉,工作与关怀便在广场与林地上合为一体。种下一棵树既是劳作,也是承诺;当树荫庇护集市与学校,社区就会持续看护这项“自己的工程”。这正解释了何以“为人所建,方能长久”。

公共工程的“社会保修期”

进一步看,项目的寿命常取决于“社会保修期”而非钢筋强度。埃莉诺·奥斯特罗姆在《治理公地》(1990)表明,共管规则与地方主体性能显著提升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。许多乡村供水点因缺乏社区共治而在数年内失修;反之,当维修基金、轮值与问责由用水者共议共定,设施往往更耐久。城市层面,哥伦比亚麦德林的缆车与图书馆公园(2004—)通过连结山坡社区日常出行与教育,转化为被珍视的“公共客厅”,从而获得持续的社会维护力。

让效率与关怀同频

有人担心参与会降低效率,然而当关怀进入流程,往往减少后期返工与沉没成本。服务设计与共创实践表明,及早吸纳使用者能校准需求、提高利用率与满意度。阿马蒂亚·森在《以自由看发展》(1999)强调,发展的目的在于扩展人的能力与选择;据此,评价项目的KPI应从“建了多少”转向“改善了谁的生活,改善到何种程度”。当效率转化为服务人的效率,数字与体验便不再对立。

把关怀制度化的领导力

最后,要让这座桥长久,关怀必须被制度化:采购标准纳入使用者参与与全寿命维护,预算为“建—管—修—学”完整周期配套,绩效考核转向真实使用与公平可达,并设置公民评审与公开问责。联合国2030议程所倡的可持续目标,为此提供了跨部门坐标。如此,领导力不再是一次性的动员,而是把“为人所建”的原则化为惯例。由此,工作与关怀才能在代际之间相互托举,使桥梁真正“方能长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