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身作则方能谈公平

约 2 分钟阅读

要求别人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公平的。——埃莉诺·罗斯福

公平的底线:先自我约束

首先,这句话把公平的底线说得清楚:要求与承担必须对称。若一项任务你自己都不愿触碰,却把代价转嫁他人,那只是权力的便利,而非公正。换言之,公平不是漂亮口号,而是先把标准落在自己身上,再外推给别人,由此也为后文的历史与实践打开路径。

历史回声:从《论语》到罗斯福

顺着这一原则,历史早有回声。《论语·颜渊》言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与罗斯福的表述同频。她也以行动作证:1939年因DAR拒让玛丽安·安德森演出而退会,并在专栏“My Day”(1935–1962)公开说明;1941年她与塔斯基吉飞行员同乘小型机,以身力挺被歧视的黑人飞行训练。由是可见,道理与担当相互成全。

领导力实践:以身作则与信任

进一步地,领导力的可信度建立在“我先来”。管理学者Robert K. Greenleaf(1970)提出“服务型领导”,强调领导者先承担责任、后分派任务。实践中,当负责人愿意做脏活累活,团队便相信分工是必要而非苛索;反之,空喊口号只会消耗信任。这也解释了为何“以身作则”比任何激励标语都有效。

心理学视角:认知失调与公平感

与此同时,心理学揭示了不对称要求的代价。Festinger(1957)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,言行不一会引发心理张力,人们要么合理化特权,要么降低承诺;而Adams(1963)的公平理论表明,一旦投入与回报失衡,个体会通过消极怠工或离开来恢复平衡。可见,失衡的要求最终削弱组织绩效。

制度安排:规则一体适用

将视角拉到制度层面,规则更需“同此凉热”。罗斯福主持起草的《世界人权宣言》(1948)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;现代治理亦要求立法者与公民共同受约束,如信息披露、利益回避与安全规范一体适用。唯有如此,“不要让别人替你承担你不愿承担的风险”才不止是道德,更是规则。

日常修炼:把口号变成习惯

最后,把原则落到日常,可从两个小动作开始:其一,发布任何要求前先自问“若无人可替,我愿意按此标准做吗?”;其二,凡能示范的先做一点,再邀请他人接力。如此循环,要求就不再是压迫,而是共同完成可贵之事的邀请,也让公平成为可持续的习惯。